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城市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研究—基于专利质量的视角

城市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研究—基于专利质量的视角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各地区创新能力的普遍提高,区域之间创新能力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通过以专利授权率和专利存续期作为专利质量的衡量指标,考察中国若干东部典型城市同中西部典型城市的创新质量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专利授权率并未表明东西部城市间的创新质量差异,但中西部城市专利的存续期长度则显著低于东部城市。这说明,中国东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差异不仅体现在创新产出的规模上,更体现在创新产出的质量上。因此,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区域间创新差距的缩小应当更多地关注创新的质量与经济效益,而不仅仅关注创新成果的产出。最后,针对该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能力;专利;专利质量;生存分析;生存曲线
引言: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依靠外贸出口的拉动始终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然而几乎所有经济学者都一致认为,科技创新能力才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实现真正腾飞的决定性因素。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央政府便已经意识到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更是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度量离不开区域的概念,对一国省、市及自治区创新能力及绩效进行评价和比较,已经成为制定国家科技政策、区域发展规划的基础①。特别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创新系统的概念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一般而言,在一个创新系统之中,各个创新主体(包括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研发机构及其他辅助部门)以各种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关系网络在生产、扩散和利用创新知识的过程中有机联接在一起。创新系统这一概念提出之后首先被应用于国家层面,随后todtling和kaufmann(1999)② 提出创新系统应用于区域层面的五条重要论据:一是创新资源(如劳动力资源、教育及科研机构等)———这一创新活动所必需的前提条件都是与特定区域相联系的;二是具有区域性质的产业集群所导致的区域层面的企业网络,在该网络条件下,不仅货物及服务被有效交换,一些与创新有关的技术信息也可以被有效传播利用;三是知识扩散、知识溢出及产学研合作关系都是通过区域人力资本的流动所导致的,其具有本地化特征;四是区域创新政策对于创新活动的影响日益增强;五是区域官产学研联盟的形成会导致区域技术壁垒或区域组织文化的形成,这种文化可能有助于区域集体学习和创新,但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技术轨道的锁定,增加转换成本,进而增加创新能力调整的困难。

作者:
王崇锋;徐恒博;张古鹏
作者单位: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