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自2003年开始试点、2006年全面推广,迄今已有10年之久,评估这一制度实施效果的时机逐渐成熟。在新农合制度实施效果的评价体系中,参合农民的就诊流向及其影响因素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一方面,农民就诊流向直接关系到农民是否切实受益于新农合制度,是否可享用公平的医疗资源配置;另一方面,政府通过改变这些因素,可以分析农民选择就诊医院的规律,制定相关政策予以引导,从而确保医疗资源配置不断均衡。从国外研究来看,现有文献多将患者就诊意向分为公立医院、私立医院、私人医生、自我医疗,并将其影响因素涵盖了个人、家庭特征、医疗保险、医院特征等。研究发现:在个人与家庭特征方面,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家庭人员数量、受教育程度均对患者就诊意向具有显著影响(Rodriguez和Stoyanova,2004①,Qian et al,2009②,Sarma,2009③,You和Kwon,2012④)。在医疗保险方面,各种类型医疗保险的参保患者均倾向选择公立医院,这在低收入人群中表现得尤为明显(Jowett et al,2004⑤)。在卫生提供者方面,医院特征(如距离、服务价格、质量等)同样影响患者的就诊流向。其中,价格是显著性最高的因素,低收入群体的需求价格弹性往往更大(Borah,2006①,Canaviri,2007②);距离是患者就诊流向的明显障碍,Erlyana et al(2011)③甚至发现,在印尼农村等地,患者对距离产生的就诊成本较之医疗服务价格更为敏感;医院质量是决定患者选择医疗机构的关键性因素,且医病过程中的人际关系质量比技术质量更为重要(Hanson et al,2004④)。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