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进入新世纪以来, 随着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 包括国有商业银行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内的很多商业银行均曾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进行参股, 以期望从中获得一定的绩效提升效果。理论而言, 外部战略投资者的引入至少可以通过对国内银行的技术转移以及改善国内银行的治理结构两个方面起到改善国内银行绩效的作用, 而从现有研究证据来看, 外部战略投资者在我国银行绩效改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也的确得到了相当广泛的认同, 如云凌志等(2007)[ 1] 就从理论上证实了国有银行引进外部投资者参股比例与国有银行的政策性负担存在负相关关系, 因此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行为可以减少国有银行的战略负担并提升银行的绩效水平;而Wu et al .(2007)[ 2] 、杨有振等(2008)[ 3] 、陈奉先(2008)[ 4] 以及刘远亮、葛贺军(2011)[ 5] 均从实证层面证实了外资参股对于国内商业银行绩效产生了明显的改善效应。然而, 事情果真如此乐观么? 就引进境外投资的初衷而言, 我国商业银行引进外资参股意在寄望于通过引入国外大型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参与国内银行的经营管理, 并借此获得国内银行发展所急需的技术能力和管理经验。基于这一目标, 几乎所有境外投资者均是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进入到中资银行的经营活动之中。然而在现实中, 由于投资动机的复杂性和隐秘性, 这些披着“战略投资者”外衣的境外投资者是否具有足够的动机和激励从事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投资, 即这些境外投资者在参股中资银行后, 究竟是扮演“战略投资者”的角色还是“财务投资者”的角色则仍是一个充满变数的疑问。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