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通天塔》中文化霸权的经济解读

《通天塔》中文化霸权的经济解读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伊纳里图执导的影片《通天塔》揭示的绝不仅仅是语言的隔膜造成的沟通的失败, 还有其背后的根本原因——— 经济发展差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关乎其文化心理, 而一个群体的文化心理必然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对社会财富掌控的多少紧密相关。世界本就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且具有广泛差异性的复合体, 只有经济地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等, 不存在文化的优劣高低。经济基础决定着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的性质和价值取向, 强势经济必然带来文化霸权的繁衍。
【关键词】《通天塔》;经济基础;霸权文化;解读
引言:

【引言】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在本文中指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意识型态及文化内涵的主宰, 通过控制其文化价值取向和建立重要习俗以统一意见来达到支配的目的。文化霸权虽然需要超越经济阶段, 体现出一种精神和道德的统治,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抛弃经济基础, 与经济基础割裂开来。文化霸权同时也必须属于经济的范畴, 必须以主导群体在根本的经济活动中所执行的决定性职能为基础。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 文化霸权又是一项全面的统治工程, 既是一个文化或政治的问题, 也是一个经济问题。西方文化霸权就是典型的普世主义文化主张。其核心就在于凭借经济实力、科技优势和政治影响, 将文化的全球性归结于西方文化的普世性, 不承认西方文化的相对性(相对性的含义在于, 不同民族与地域的差别,决定了人们生存环境、历史进程与文化特质的不同, 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生态, 诸多文化价值总是相对于特定民族、地域而言才具有实际意义);拒绝承认非西方文化的普世性价值, 只承认其相对性[ 1] 。在文化价值评价问题上执行双重标准, 是西方文化霸权内在的基本特征。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AlejandroGonzález I nárritu , 1963)导演的电影Babel(《通天塔》)片名是根据《圣经·创世纪》中人们建造通天之塔的典故得来。“Babel” 一词在巴比伦语中意为“神的门”(gate of god), 而在希伯来语和英语的引申义中是“ 喧闹、混乱和含糊不清” (scene ofnoisy talking and confusion)。这样一来巴比伦人眼中神圣的塔庙在以色列等外人心中变成了骄横傲慢的象征, 只会带给人类审判和惩罚[ 2] 。大多数人把电影的主题定位在沟通,把人们之间冲突和沟通的失败归咎于交往中的语言差异。美国学者彼得斯(John Durham Peters)在其著作《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一书中梳理了古今中外的各种交流理念,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永远不能像天使一样完美地交流, 我们能做的是交流时多些爱心和宽容[ 3] 。从而把失败的沟通归结于交流过程中爱和宽容的缺失。积极、宽容和充满爱心的交流确实可以突破沟通的困境, 消除某些文化的隔阂与偏见。目前国内对于影片的解读仍然局限在隔阂和沟通主题, 没有更深地对产生语言与文化差异的历史和经济根源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作者:
熊欣
作者单位:
湖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