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美学的超越与回归

美学的超越与回归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美学的超越不是追求一种超越性,而是超出传统美学,关注生活实践、环境生态以及社会文化。超越美学,不是美学的提“纯”,而是变“杂”,成为“杂美学”。但是,这绝不是取消美学。所谓美学过时、美学取消的言论,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杂美学”只是过渡。在当代社会,图像泛滥,消费文化主导,艺术和审美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美学的回归。这种回归,不是重回传统美学,而是创造新美学。新美学要重新阐释艺术的功能,要重新定义审美在生活中的意义,也要重新建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美学。这是对美学复兴的呼唤,也是对正在出现的现实过程和学术发展趋势的描述。
【关键词】超越性; 传统美学; 美学回归; 杂美学
引言:

【引言】“超越美学”,不是追求某种超越的精神性。“超越的精神性”在中国并不缺少。长期以来,中国美学曾追求哲学化,拉大了美学研究者与文学和艺术研究者之间的距离,形成了一个美学研究的独特的圈子。这种研究具有强烈的思辨性,从康德、黑格尔出发,又回到康德、黑格尔,不面向生活和艺术的现实。谈论在美学领域里建立唯物主义的( 反映论的) 认识论、辩证唯物( 因而主客观统一的) 主义、历史( 因而客观的并社会的) 唯物主义,是哲学上追求的,也是政治上正确的努力。①也许,这种思辨性,是20 世纪50 年代的美学大讨论能够避开政治干预的原因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思辨的功绩,是保持美学大讨论学术性的原因; 但同时,这也是从那时起的当代中国美学脱离艺术实践的重要原因。本来,康德与黑格尔的美学,都曾具有现实的艺术指向,与建构一种自律的艺术和无功利的美学,从而形成一种相应艺术哲学有关。这些理论原本既是思辨的,也是指向艺术现实的,与当时艺术的发展具有遥相呼应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不管他们的思想本身多么抽象,都对同时代艺术的发展,或者起了推动作用,或者起了理论支撑的作用。艺术的发展是需要理论支撑的。否则,艺术之潮的潮起潮落,什么也不会留下。

作者:
高建平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