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在西方的思想传统中,“Rhetoric”的涵义和范畴非常诡异多变,在不同的历史文化条件下,其声名和地位也经历着颇具戏剧性的兴衰起伏。而西方思想和文化,也在修辞每一次兴衰起伏和涵义的改变中,经历着深刻的转折和蜕变。在其源起之初,作为一种思想运动和社会实践,修辞就曾对公元前5 世纪的古希腊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精英政治和城邦民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种“有教养的政治人物所从事的最高的精神活动”,甚至被发展成一种包罗万象的学科门类。在随后的发展中,修辞分化成演讲修辞与美学修辞。其中,演讲修辞曾作为民主的代言人被赞誉、推拥为思想和社会生活的模式,美学修辞也因与直觉、想像、感性的亲缘关系而被寄望为能挽救思想和语言于僵化与抽象的创造力的源泉。然而,自柏拉图之后,始终如影随形地来自理性传统的诟病和蔑视,使得修辞一直被压制和湮没。更多的时候,修辞被视为哲学和语法的附庸: 轻则被看作言辞或文辞中可有可无的修饰物,成为华而不实、花言巧语的代名词; 重则被鄙斥为为达说服目的所进行的不择手段的蒙蔽和诡辩。在西方文化历史中,围绕修辞曾有过许多论辩和争议。在其诞生之初,古希腊的智者和柏拉图之间就有过一场论辩,这场论辩随着亚里士多德古典修辞学的建立而告终。此后,修辞的范畴和地位几经起伏跌宕,到了19 世纪中叶,修辞作为一门学科曾一度被宣告死亡。然而,在20 世纪初,修辞又以蓬勃之势得以重生,成为诠释当代思想的关键词。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