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欲望的位置: 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欲望的位置: 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出于对传统聚合式民主把政治合法性建立在私人欲望基础上的不满,慎议民主作为一种替代方案成为当代民主理论的中心,并试图通过政治慎议过程重塑合法性。但在对私人欲望进行公共转换的问题上,慎议民主理论内部出现了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两种不同的取向,前者认为后者错误地忽略了私人欲望在政治辩护中的地位。然而,政治哲学取向的慎议民主理论所主张的公共推理与公共理由,如果得到恰当的解释,其相互性标准事实上把不偏不倚的道德要求与私人欲望整合成了一种独立的慎议政治形式,超越了政治科学取向的混合思路,从而构成惟一融贯的慎议民主理论。
【关键词】欲望; 慎议民主; 政治合法性; 公共推理; 相互性
引言:

【引言】近几十年来,慎议民主( deliberative democracy) 成为西方讨论得最为热烈的民主理论,并引起了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该理论试图通过公民们的民主慎议来为政治安排提供合法性资源,尤其是强调慎议过程本身的合法化能力。然而,慎议民主理论本身似乎并没有构成一个高度统一的阵营,而是存在明显的内部差异,这种差异被划分为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两种不同的取向。本文将基于慎议民主理论对其主要的理论对手,即聚合式民主( aggregative democracy) 的批评,将慎议民主理论内部两种取向的分歧,归因于对私人欲望在政治合法性辩护中的地位的不同处理方式。进而,笔者将论证,所谓哲学取向的慎议民主理论,把政治合法性建立在相互性( reciprocity) 的标准之上,从而把不偏不倚的伦理要求与私人的欲望整合成了一种独特的公共推理与政治慎议形式。这就不仅克服了聚合式民主的局限,而且超越了政治科学取向的理论所主张的分散辩护模式,最终有望提供一种真正融贯的慎议民主理论。对于慎议民主的理论构造来讲,真正有价值的学理分歧,乃在哲学取向内部的不同理论之间。

作者:
谭安奎
作者单位: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