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龄、权力与国家话语—以抗战前江苏省乡镇保甲长的选任为例

年龄、权力与国家话语—以抗战前江苏省乡镇保甲长的选任为例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年龄与权力有着密切的联系,抗战前江苏省经历了从推崇年老乡镇保甲长到消极评价该群体的话语转移,随后国家通过设置年龄上限来实现乡镇保甲长群体年轻化,其原因有三: 一是基于陈果夫倡导实干进取的政治理念的考虑; 二是基于选拔受过新式教育的乡村精英的考虑; 三是基于抗战军事准备的考虑。乡镇保甲长年轻化加速了国家政令的传达,其对于国家的社会控制和社会动员能力的增强,以及国家意识在乡村社会中的增长具有积极意义。因国家选任标准改变引起的新旧乡村权威的更替,正是近代基层政治结构变迁的反映。
【关键词】年龄; 权力; 话语; 江苏; 乡镇保甲长
引言:

【引言】20 世纪上半期,为了应对民族生存危机,动员广大乡村资源为现代化奠定基石,中国基层政治经历了从政治参与到政治控制的变迁过程。在该过程中,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历届政府都试图实现乡村政权的官僚化和合理化,尤以国民党政权时期最为明显。1934 年以后,国民党在县以下分区设署,正式委任国家行政人员,并在区以下推行保甲制度,构建自上而下的行政网络。同时,国民党还加强对区、乡镇保甲长人选的遴选和训练,试图吸纳乡村精英,扩大统治基础。能否选拔和训练一批符合国家要求的乡村行政人员,关系到国民党重组乡村关系的成败,因此关于该群体的研究很有必要。学术界关于民国乡镇保甲长群体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问世,其拓展了民国乡村政治的研究。不过上述研究成果更多以静态的群体结构分析为主,缺乏动态过程的考察,换言之,国家是如何通过改变乡镇保甲长的选任标准来重构地方权力模式? 选任标准的改变又是如何影响乡村社会中国家意识的塑造? 抗战前江苏省作为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地区,该省保甲制度又是少数有所成效的省份,本文试图以战前江苏省乡镇保甲长选任中的年龄设置为例,从一个微观视角透视国家与乡村的互动关系。

作者:
杨红运
作者单位:
天津外国语大学思政部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