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公平厌恶、获得性遗传与贫富差距

公平厌恶、获得性遗传与贫富差距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公平厌恶是对差距的向往,是对能力和位势完全均质的一种反感;获得性遗传是公平厌恶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实现公平厌恶的一种手段和公平厌恶行为在代际间的一个延伸。贫富差距是一种集体性的公平厌恶,同时在地理和智力遗传逐渐弱化、父辈遗传和获得性遗传逐渐凸显的时代,社会群体集体采取自闭加以响应,使得社会结构日趋模块化,最终贫富差距也得到反馈式的加强。因此,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平台,打破财富分配和遗传的僵化格局,避免仅靠生物本性自发选择生成的阶层固化现象,使得良好的致富信息真正在各阶层群体之间发生共享,从而真正实现身份无贵贱、职业无贵贱的社会和谐状态,是破解贫富差距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公平厌恶;获得性遗传;制度缺失;权力剩余;贫富差距;自然差距
引言:

【引言】《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种“马太效应”在各行各业随处可见。在一市场内每个厂商都有争取更多市场份额的激励,而不是专注于其特色的领域上。根据专业特色的分工,市场份额对每个厂商来说,都是均匀的,进而是公平的,而此时每个厂商都有通过多元化经营来争取更多市场份额的激励,而这种争取更多市场份额的行为是对专业分工下收益均等的厌恶,对收入差距的向往,这也是反分工的力量。当不公平发生在自己所属种群身上时,人们存在对公平的向往,但不可否认,当不公平发生在其他种群身上时,人们就存在对不公平的期望。人们在内心深处存在两种纠结的心理:公平偏好和公平厌恶,并在不同的时空和场所表达不同的心理和行为。这表现为:和下层维持差距,并有机会扩大差距,和上层间缩短差距,并有机会超越;处于劣势的人期待公平(不公平厌恶),处于强势的人希望保持地位(公平厌恶)。如果大家都厌恶不公平,就不会存在不公平行为,而现实中是存在公平厌恶的心理和行为的。有时大家即使感觉做某件事对大家或者其他人不公平,但很多时候还是会去做,这就是公平厌恶的表现。当然,公平厌恶不仅是富人的心态,穷人有时一样会有,只不过属于不同的公共厌恶类型。

作者:
杨华磊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