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基于事件相关电位的隐藏信息测试的两种研究取向

基于事件相关电位的隐藏信息测试的两种研究取向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事件相关电位技术与隐藏信息测试相结合(ERP-CIT)是目前犯罪测谎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两种不同取向。在实验室研究中ERP-CIT主要以P300为鉴别指标,犯罪侦测率逐渐提高,但易被反测谎击败,生态效度低。复合反应范式(CTP)提高了识别反测谎措施使用的准确率。现场犯罪测谎取向的脑指纹测试范式(BF)以P300-MERMER为测谎指标,结论已可作为法庭证据采信。ERP-CIT在范式、指标、效度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将来应区分真实记忆与错误记忆、目击者与犯罪人,探索自我控制等调节变量对测试的影响,并与生理测谎指标相结合,针对不同犯罪群体进行现场研究。
【关键词】事件相关电位;隐藏信息测试;复合反应范式;脑指纹技术;反测谎
引言:

【引言】隐藏信息测试(Concealed Information Test,CIT)也被称为犯罪情景测试(Guilty KnowledgeTest,GKT)[1],旨在区分真实否认情节的“无罪”者与虚假否认情节的“有罪”者。CIT通过结合是非问答题,比较被试对所呈现许多题目的生理反应(如皮肤电、血压、呼吸和心率等指标)来侦测隐藏信息[2-3],最初是为心理生理测谎(Psychophysiological Deception Detection,PDD)技术———尤其传统测谎仪(polygraph)而设计的[4-9]。影响CIT的因素很多,从客观方面来看,CIT与刺激显著性、新颖性、刺激朝向及识别相关;主观方面则与注意捕获与转移、工作记忆、长时记忆以及语境更新(context updating)等心理过程相关[10]。

作者:
朱千;罗禹;陈红
作者单位:
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