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非暴力的心理学研究:历史、模型及展望

非暴力的心理学研究:历史、模型及展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非暴力是一种旨在通过影响他人来实现某一目的,同时排除了直接伤害那些妨碍实现该目的的反对者的行动。非暴力的心理学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史,并伴随和平心理学的兴起而备受关注。目前具有影响力的非暴力的心理学理论模型主要包括:Kool的非暴力的三维模型、Teixeira的整体的非暴力模型以及Brenes的和平自我模型。未来研究应加强跨领域的整合,重视方法论多元主义,编制本土化的非暴力测量工具,将实证研究的结论更好地指导实践,并强调生态与文化批判意识。
【关键词】非暴力;和平心理学;理论模型;无杀生
引言:

【引言】“非暴力”(nonviolence)的思想渊源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希腊圣贤苏格拉底有关“遵守法律是一项道德义务”的信念,他本人甚至因为这一信念而献身[1]。然而,正如著名和平心理学家Mayton指出的:“非暴力看似是一个极其简单的概念,但事实上它却异常微妙与复杂”[2]。这是因为,从群体心理层面上来看,非暴力是一种对暴力或侵犯行为的克制。它是一种不诉诸战争来寻求和平的方式,有着丰富的历史性和演化性的特点,并已经呈现出极具全球化性质的趋势[3]。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非暴力行动是由印度政治家圣雄·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Nonviolent and Noncooperation Movements)与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非暴力直接行动”(NonviolentDirect Action)。从个体心理层面上来看,非暴力的实现需要个体具有承担风险和忍受痛苦的觉悟,它除了包含“非暴力抵抗”(satyagraha)、“不杀生”(ahimsa)、“苦行”(tapasya)与“不伤害他人感情”等戒律式的消极意义外,还存在着积极的含义,即要求人们坚持真理、主动自觉地去爱。以此原则来解决冲突的非暴力不受种族、国家、社会阶级或者性别等方面的限制,直接面对暴力或反抗,超越普通制度化的政治策略水平且避免对反对者造成伤害[4]。当前普遍接受的非暴力的心理学定义是:“一种旨在通过影响他人来实现某一目的,同时排除了直接伤害那些妨碍实现这一目标的反对者的行动”[1]。一直以来,非暴力都是古今学者思考和探究的课题。近几十年来,伴随和平心理学的兴起,关于非暴力的研究也正在不断的丰富,其重要性也愈发凸显。大量研究表明,非暴力能够在冲突解决、人际沟通、和平教育和社会公正、社会政策制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5-9]。本文首先尝试厘清非暴力的心理学研究发展史,随后着力介绍当代和平心理学视野下非暴力的三种心理学理论模型。通过详尽分析这些理论之特点,旨在对目前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反思,并前瞻了该领域未来研究中所应注意的问题,以期增进我国心理学界在该领域的必要关注。

作者:
陈巍;潘威;黄家裕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国家创新基地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