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论汉语合音现象的研究

论汉语合音现象的研究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合音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融合为一个音节的音变现象。汉语的合音现象比较普遍,合音研究对考察汉语历史音韵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有助于打通语言共时变异和历时变化的研究,考察语音、语义和语法之间的互动共变关系,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价值。未来的研究从内容上要深化对合音现象的解释,从方法上要加强多种研究范式的综合运用。儿化韵、子变韵、D变韵、小称音变等都是合音,合音的多样类型有待深层生成机制的统一解释。合音与词汇、语法关系密切,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进语言的结构。合音词及合音成分的界定应遵循语义关联、时间先后、语音照应、语料佐证等原则。合音的形成受“一音一义”律的推动,并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汉语音变现象多数体现了语音形式与语义之间的互动共变。
【关键词】合音;音变;生成机制;界定原则;一音一义;语音层次
引言:

【引言】合音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连并用的音节融合为一个音节的现象,有些学者又称并音、减音、音节缩减、音节连并、音节合并等。合音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音变现象,汉语中自古至今都存在。如古代汉语中的“诸之于/之乎、叵不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甭不用、您你们”、重庆话中的“啷哪样(个)、恁那么(个)”,网络流行语中的“表不要、酱这样(紫)”等都是合音词,汉语方言中的儿化韵、子变韵、D变韵、小称音变等现象也多是由合音而形成的。合音既可以表示音变过程,也可以表示音变结果。为称述方便,本文将合音结果从语音上称为合音音节,从语词功能上称为合音词,促成合音的几个音节称为合音成分,前合音成分为合音前字,后合音成分为合音后字,无字可写的合音词以同音字替代。前人已对儿化、子变韵、D变韵、小称音变等做过大量研究,本文主要以合音的特殊类型即“‘不用’合音为甭”类的合音词为核心,论述与合音相关的几个重要问题。

作者:
孙红举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文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