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随着社会史与历史人类学的兴起,作为人类学和民俗学关注对象的民间信仰,近年也成为历史学的一个热门话题。作为学术用语的“民间信仰”,是日本学者姊崎正治在1897年提出的,此后得到广泛使用[1]。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感觉把“‘民间’这一暧昧的表述作为学术用语无论如何是不恰当的”,因此,1970年堀一郎将美国宗教研究者使用的“folk religion”译为“民俗宗教”,用以替代“民间信仰”[2]。此后“民间信仰”与“民俗宗教”两个概念共存并行,但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学界“逐渐出现了从静态、一元的‘民间信仰论’向多元、复合的‘民俗宗教论’的范式转换”,“现已基本放弃‘民间信仰’而采用‘民俗宗教’这一用语”。中国学界目前仍然习用“民间信仰”,但“近来似乎也出现了以‘民俗宗教’来归纳‘民间信仰’的新动向”①。因“民间”含有与“精英”、“官方”相对的意味,容易使人认为民间信仰是区别于精英阶层或官僚群体的普通民众的信仰。民俗宗教则不强调其民间性或草根性,而是强调其贯通各个阶层的共同性。换句话说,民俗宗教就是融合于日常生活之中、被社会各阶层共享的理念和仪式。但民俗宗教内部并非混融无间,不同阶层和身份之间往往会表现出明显差异,甚至产生激烈的矛盾和冲突。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