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网络实名制的是与非—基于建构网络公共领域的视角

网络实名制的是与非—基于建构网络公共领域的视角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作为一项政策工具,网络实名制在推行过程中引发了各方议论。这些议论背后,实质上是涉及多方的政治诉求,也隐藏着建构我国公共领域的风险。以网络实名制为切入点,梳理中国近年来实名制政策的变迁历程;以政府、公众和网络运营商三方为分析视角,探讨各自背后的利益诉求与风险。作为哈贝马斯语境下典型的“公共领域”,实名制无法将虚拟网络的公共性和批判性有效发挥,反而对其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基于对我国网络公共领域构建中的责任和困境的论证,总结网络实名制推进过程中的三种错误,即绝对自由主义,实名与匿名对立和推进过程中的一步到位;提出建构虚拟公共领域的两条路径和三个关键。
【关键词】网络实名制;公共领域;网络公共领域
引言:

【引言】实名制是一种通过有效证件进行身份识别的制度,其目的是避免一人多户情况的发生。它是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一种手段,并在很早前就被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起到了良好的治理效果①。但是,作为虚拟世界的网络,如何推进实名制,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长期以来,这一问题一直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中国第一次出现网络实名制是在2002 年,清华大学新闻学教授李希光在谈及新闻改革时提出了“中国人大应该禁止任何人网上匿名”,但也遭到诸多非议。2003 年开始,所有在网吧上网的客户必须向网吧提供身份证,实名登记。2004 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在高校教育网BBS 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度。2008 年的“两会”上,网络实名制立法进程启动,再度引起关注。同年8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答复网络实名制立法提案,虽未获通过,但表示“实现有限网络实名制管理”将是未来互联网健康发展的方向。2010 年9 月,购买手机卡需要持身份证办理。2011 年12 月16 日,北京市发布《北京市微博发展管理若干规定》,首次提出微博用户的个人注册信息需要使用真实身份[1]。实名制注册实行前台自愿、后台实名的方式。此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等五城市试点推行了微博用户用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工作。2012 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2]。该决定涉及两个主要方面: 一是国家通过立法保护公民的电子信息不被泄露; 二是对用户发布的不当信息,国家通过实名制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通过法律对此加以惩罚和规范。决定一经通过,有关实名立法的讨论再次被抬上桌面。有些网民表示,实名制立法进展“太快”。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回溯整个实名制进程不难发现,中国政府已经悄无声息地逐步推行了网络实名制。从提出到遭到非议,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一步步落实推行,大概历经十余年的时间。从目前国家政策的指向不难发现,推进网络实名制改革是大势所趋,但其中依然存在很多争议之处。

作者:
朱靖琰;王超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