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土地功能偏好、保障模式与农村土地流转

土地功能偏好、保障模式与农村土地流转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从土地功能偏好和保障模式差异两个方面,运用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分析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可以发现两者存在着较大差别: 发达地区农民偏好于土地的财产功能,以社会保障、商业保障为主,保障水平较高,土地流转意愿较强; 而欠发达地区农民偏好于土地的生产功能、保障功能,以家庭保障为主,保障水平较低,土地流转意愿较弱。农户的个体特征和家庭特征对其土地流转意愿也有重要影响,并且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表现出不同的影响程度或影响方向。需要重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不同影响因素,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 土地功能; 保障模式; 发达地区; 欠发达地区
引言:

【引言】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政府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允许农民通过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2013 年中央1 号文件也进一步要求,在不损害农民权益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然而,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水平仍然不高,远未达到适度的流转规模。调查资料表明,2010 年,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比例只有约13. 0%[1]。同时,由于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不同,我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也存在着明显差异。黄祖辉等[2]研究认为,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已经呈现出土地流转方式多元化、土地流转过程市场化、土地流转工作规范化、土地流转价格合理化等新特点; 黄延信等[3]的调查结果表明,2009 年,浙江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占承包耕地面积的34. 6%,高于黑龙江省的25. 1%。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阻碍了中国农村土地顺利流转? 又是哪些关键因素导致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明显差异? 理论经济学指出,理性的农户总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进行合理决策①。农户在进行是否流转土地的决策时,会充分考虑自身家庭条件与土地功能之间的相互适应性,进行收益成本估算,然后作出合理的选择。因此,对上述两个问题的回答,应该从土地的基本功能出发,分析异质性农户对土地功能的不同偏好,以及保障模式差异对农户依赖土地程度所带来的影响,并结合实证研究,揭示其中的内在机理。本文分析不同特征农户对土地功能不同方面的偏好,以及不同保障模式和保障水平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并利用江苏和安徽的实地调研数据,对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进行比较分析。

作者:
徐美银
作者单位:
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