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养殖场( 户) 生猪质量安全控制行为分析

养殖场( 户) 生猪质量安全控制行为分析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利用北京市6 区217 个养殖场( 户) 的调研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 离散选择模型,分析了影响养殖场( 户) 生猪质量安全控制行为( 档案记录、停药期执行和全进全出方式的选择) 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 选择合作社方式、专业化程度以及认为养殖质量安全的生猪能提高收入对养殖场( 户) 档案记录影响显著; 选择销售合同和合作社方式、安全技术认知难度、兽药以及添加剂认知水平对养殖场( 户) 停药期执行影响显著; 养殖规模、文化程度、政府管制对养殖场( 户) 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方式影响显著。
【关键词】养殖场( 户) ; 生猪质量安全; 纵向协作方式; 档案记录; 休药期; 全进全出
引言:

【引言】猪肉是中国数量最大的肉类消费品,2011 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量为20. 63 千克,占肉类总量的59%①。然而,频繁发生的猪肉质量安全事件既影响了国内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又严重制约了中国生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1]。影响猪肉质量安全的因素众多,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且分散的经营模式是导致猪肉质量安全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改变小规模的经营方式是提高生猪质量安全水平的有效途径,但受土地资源、环境保护以及劳动力等方面的制约,小规模经营的养殖场( 户) 还将长期存在。对此,通过加强产业链上纵向协作程度来促进农户控制农产品质量,已成为众多学者的共识[2 - 7],也是各国加强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已有文献在分析纵向协作方式对养殖场( 户) 质量控制行为的影响时还只存在于理论上和案例上的探讨[8 - 11],因此,实证分析纵向协作方式及其他因素对养殖场( 户) 生猪质量控制行为的影响有助于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利于政府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此外,对于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的研究难点在于如何度量质量控制行为。学者们考察农户质量控制行为主要从三方面进行。一是用单一指标譬如农药( 兽药) 或添加剂使用情况作为农户安全生产行为的衡量标准。如胡定寰等[12]分析农户在生产过程中是否使用安全农药,以此来说明其生产的农产品是否安全,王瑜[3]通过考察农户是否使用药物添加剂和药物添加剂使用的数量来衡量养殖场( 户) 质量控制行为。二是用多指标衡量农户的质量安全行为。如徐家鹏等[13 - 14]运用农药使用行为、化肥使用行为以及蔬菜采后处理行为来衡量农户质量控制行为。三是使用综合的评分衡量农户的质量安全行为。如周洁红[15]以农药、肥料和采后处理行为的集合来表述蔬菜种植户质量控制行为; 赵建欣[16]构建了测度农户安全蔬菜供给行为的指标,并将每个指标设置一定的分值,农户得分的高低反映农户安全供给行为的状况。以上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衡量出农户的质量安全控制行为,但仍无法绕开一个关键难点,即对于是否使用剧毒农药和是否使用违禁添加剂等这类敏感问题,农户的回答是否真实将直接决定文献的价值。另外,采用“全进全出”生产方式有利于生猪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也有利于减少兽药使用,最终可提高生猪质量水平,然而研究养殖场( 户) 质量控制行为的文献很少关注“全进全出”生产方式的采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此外,档案记录作为质量安全信息的源头,是决定生猪质量的主要保障之一。为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养殖场( 户) 生猪质量控制行为的影响因素,将是否执行“停药期”规定、是否采用“全进全出”生产方式和是否进行档案记录纳入考察养殖场( 户) 质量安全控制行为的指标,对于无法避开的敏感话题采用其他指标进行佐证,以期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作者:
吴学兵;乔娟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