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消极腐败的法理特征及防治对策初探

消极腐败的法理特征及防治对策初探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消极腐败是隐藏于体制内部为害于无形而又往往易于为人忽视的消极因素。消极腐败的法理特征主要有行为隐蔽性与边界模糊性、过程间接性与范围广泛性、影响辐射性与后果衍生性等。其成因主要源于党政干部价值观念扭曲、惩治机制匮乏、社会环境消极影响等。为此,要加强党政干部教育、加强行政过程的透明度与规范化、加强行政监督等强化消极腐败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消极腐败; 法理特征; 防治对策
引言:

【引言】易发多发的消极腐败关系到执政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安全,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2011 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将“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视为党亟须直面并解决的四大危险。其中,消极腐败是四大危险之一。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四大危险”之一的消极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由此,消极腐败问题引起了学界更广泛的关注,也成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的重要议题。但迄今为止,理论成果大多关注消极腐败的表现形式,虽有谈到治理,但尚未成体系。

作者:
徐德刚;廖文基
作者单位: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