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空巢村农民问题及新型农民培养路径—基于湖南省5 县10 村的实证研究

空巢村农民问题及新型农民培养路径—基于湖南省5 县10 村的实证研究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空巢村”农民作为一种特殊群体,如何让他们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通过对湖南省长沙县、邵东县、安化县、麻阳苗族自治县和龙山县5 县10 村的调查研究,发现“空巢村”农民存在现代农业技术严重缺乏、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参与管理意识薄弱、经营意识不够、身心创伤加剧等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对新型农民的培养加以解决,具体路径包括: 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重视农村文化教育;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建立村干部长效考核激励机制,激发村干部的工作激情;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实施培优工程; 重调农村行政区划,推行“空巢村”村民移民制。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 空巢村; 农民问题; 新型农民
引言:

【引言】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为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汇聚了强大正能量。《决定》指出,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1]。这是党中央从战略高度研究农民和农村问题以破解农村发展之策。当前,“空巢村”农民作为经济建设中的一种特殊群体,一定程度上被遗弃在现代化进程之外。如何让“空巢村”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乃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拟对“空巢村”的农民问题和新型农民培养作初步的探讨。所谓“空巢村”,是指一些农村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永久性或暂时性地向城市迁徙,致使许多村庄常住人口数量锐减,在农村固定居住和生活的大部分是老幼妇孺[2]49 - 53。当前,我国空巢村已普遍存在,并且,随着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而日趋严重。在国外,空巢问题早有存在,对空巢家庭的研究也有很多,主要分析空巢家庭形成的原因和空巢养老问题。如,Burgess Ernest 和Locke Harvey 探讨了家庭的成员构成,老年人经历“机构到友伴的转移”。[3]8W. J. Goode 认为家庭不断在演变,今后的趋势逐步发展成夫妇式家庭[4]18 - 22。正因为空巢家庭的出现以及空巢问题的存在,西方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将社会保障工作的政策和配套设施建立得比较完善。

作者:
张世兵;彭蝶飞
作者单位:
贵州民族大学;长沙师范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