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论后殖民民族主义认同话语及其起源

论后殖民民族主义认同话语及其起源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典型后殖民理论主张文化的杂交与融合,常常批判与解构民族主义的本质认同; 而非典型的后殖民理论则较多采用二元对立的方法,重新倡导坚持民族身份认同话语的重要性。本·安德森的“想象的共通体”理论对后殖民民族认同理论影响深刻,他对于本质主义化的民族认同的深刻揭露,为后殖民的民族身份认同话语奠定了基础,典型后殖民理论不过是在逻辑上更进一步将民族认同想象的建构性解构化而已。而且本·安德森的对于民族主义的谱系梳理强调了与殖民主义的相互关系,这也为后世的典型和非典型的后殖民民族认同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关键词】后殖民; 民族主义; 建构性
引言:

【引言】对于殖民主义终结之后的后殖民历史时期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认同发展状况,印度著名后殖民理论家阿赫默德曾经在《理论思考: 阶级、民族与文学》一文中进行了考察。在从世界范围内殖民主义统治走向终结的1940 年代中期到1970年代中期( 1945 - 1975) ,反殖、非殖民化的民族主义运动一度处于鼎盛时期,一大批反殖民族主义领袖人物( 如纳赛尔、尼赫鲁、恩克鲁玛、苏加诺、尼雷尔( Nyerere) 、肯亚塔( Kenyatta)) 也随之脱颖而出,在国际政坛上一领风骚。但是在这之后,第三世界民族主义力量急剧衰落,许多新独立的后殖民民族主义国家陷入民族资产阶级独裁政治的泥潭不能自拔,第三世界后殖民民族国家的联合自强也难以对抗发达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结构性强制。与此同时,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也陷入了低潮,前宗主国国内社会主义左翼运动也相继失败,全球帝国主义取得了胜利。

作者:
罗如春;傅小凤
作者单位: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