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在18世纪英国,夏夫兹博里是第一个关注美的作家,他指出美源于支配整个宇宙和人类社会的神圣精神,同时,对这种美的知觉不依赖于外在感官,而是需要一种内在直觉能力和非功利的态度。当知觉到美时,人心中便产生一种特殊的快乐,它不同于由感官欲望的满足和占有外物获得的快乐,正如海边的牧羊人比舰队司令更能体验到大海的美。而且,夏夫兹博里主张美善同一,在他看来,要具备真正的德行同样需要对至高的神圣精神和人类整体利益抱有“非功利的爱”。[1] (P171)在17世纪功利主义思潮的背景下,夏夫兹博里对这样纯洁的美和善的赞扬得到后来诸多作家的响应,希望对这种神秘的审美经验的性质和意义予以更清晰的描述和阐释。先有艾迪生发表《想象的快感》,称赞美可以“像一种温和的锻炼,唤醒你的官能免致懒散,但又不委给它们任何劳苦或困难”,[2] (P37)使我们“更有理由赞美创造主的善与智慧”,[2] (P41)但他又以洛克的经验主义认识论体系阐明美感来自心灵内在的想象,而非外在感官。后来哈奇生也运用洛克的方法指明,美感的获得需要一种内在感官,而且明确表示美感“不是源于有关原理、比例、原因或对象的有用性知识”, “用整个世界作为奖赏,或以最大的恶作为威胁,都不能使我们赞美丑的对象,或不赞许美的对象”。[3] (P10)然而,只有到了休谟,英国美学才逐渐自成体系。他一方面继承夏夫兹博里的情感主义传统,视情感为人的本性,另一方面又运用经验主义的观察和归纳方法,对各种情感进行了系统的界定和描述。在这样一个体系当中,围绕情感和想象两个核心概念,审美经验的性质和规律得到了清晰的阐述。杰拉德、博克、吉姆斯勋爵、艾利逊等人对休谟的学说加以改造和发挥,构建出以美感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各具特色的美学体系。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