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从思辨到行动:教育理论的时代转向

从思辨到行动:教育理论的时代转向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深受本质主义和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传统教育理论视教育是在某种基点上、由某种固有逻辑力量支配展开的活动。这种认识漠视了其中的复杂性、时间性等质性因素,难以对丰富多彩的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以充分的解释,更谈不上彰显教育的文化批判性。为了克服传统教育理论的弊端,当代教育理论正在发生积极的时代转向,努力消解教育理论的抽象性和唯我性,改变预设论的教育思维方式,把目光投向更为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为此,主体间性、实践、生活等成为当代教育理论关注的关键词。
【关键词】教育理论;预设性;实践性
引言:

【引言】长期以来,教育理论深受本质主义、还原主义影响。本质主义视教育为是由某种先验本质所规定的活动,并以“是什么?”的提问方式来把握之。它的基本理论预设是: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的发生和存在都决定于隐藏在其背后的某种本质,这种本质具有超历史时空的本原性和永恒性,内含适用于解释一切时间、地域、语境下的任何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的答案。例如,深受德国古典哲学影响的赫尔巴特、罗森克兰茨等人,以所谓“实践哲学”为旨归对教育进行演绎推理,致力于某种完美的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而还原主义认为教育如同一部按照预定的“脚本”展开自身的戏剧,基本思想方法是“先设一个框架,然后用它来对教育进行规范”[1] (P2)。这样的思想方法预设了一个具有本真和至善性质、先验的教育本体,并把它作为教育认识的逻辑起点和解读教育现象的最终依据,诸如拉伊、梅耶曼就开创了试图借用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去获得客观与精确的教育知识的思想方法的先河。这是两种不尽一致却有内在联系的理论思维方式,其共同的缺陷在于淡漠了教育活动的内在差异性。显然,没有任何根基、完全相对主义化的教育理论是难以让人信服的,但纯粹思辨化或者技术理性化倾向明显的教育理论同样让人感到忧虑。具有本质主义和还原主义倾向的教育观受到了来自诸多方面的批评和质疑,普遍认为将教育规定为是由某种外在的支配原则和至上力量起作用的结果是无视其内在的生成性,隔绝了教育与现实生活世界的关系,导致教育认识如同在“接着说”的范式中自说自话,教育理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批判精神被消减,教育实践的进步方向得不到价值澄清,难以按照社会的整体利益和人性的真实发展需要进行自觉的调整。当超越以往纯粹思辨化和技术理性化的教育理论的偏执与对立,面对处于激烈变革中的教育实践,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路径何在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重大课题。

作者:
刘旭东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