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文化适应心理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

文化适应心理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跨文化心理学在文化适应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主要是理顺了相关的概念体系,理论模型及测量工具得到广泛的认可。但是也面临一些困境需要突破:一是结构维度之争难以通过实证研究给出最终结论;二是文化适应群体的异质性使适应机制难有统一的解释;三是影响个体文化适应的各种因素无法进行有效整合。基此,提出以下三种突破困境的研究路径:多学科的互动与对话是文化适应得到系统而深刻解释的基础;研究策略的多元化取向是研究走向深入的前提;本土化与服务社会是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关键词】文化适应;心理学研究;本土化
引言:

【引言】文化适应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初期的美国。在美国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中,各文化群体在相互交往、相互融合过程中,往往面临着文化适应的问题,特别是主流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或弱势群体,其文化适应及心理健康问题尤其突出。1903年美国的人口统计中发现,医院的住院病人中有70%是移民,所以,早期的文化适应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外来移民的心理健康问题。上世纪70年代,研究主题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主要关注跨文化接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不良后果,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文化适应理论模型。80年代以后,研究范围不断扩大,新的研究方法得到了应用,研究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群体层面的文化变迁和文化融合,研究者开始转向个体层面的文化适应及其各种影响因素的探讨。许多跨文化心理学家从心理学的视角进行多范式、多层次、多方法的探讨,使文化适应呈现了多学科、多视角相互借鉴、共同探讨的丰富内涵和多元架构。早期的文化适应研究主要由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完成,一般探讨的是群体层面上文化特征的改变历程,即由于与发达文化群体进行接触,较原始的文化群体或是弱势群体改变其原有习俗、传统及价值观等文化特征的过程。之后不同的学科研究出现了进一步的分化,文化生态学重点关注人类社会群体与环境的适应关系,文化进化论强调纵向的“普遍进化”与适应机制,语言学家从双语和外来语的存在,考查群体成员间进行语言、文化接触的过程和结果。心理学家则注重个体在文化接触过程中文化认同、态度、价值观及行为等的改变,关注文化适应对个体心理过程的影响。1903年Hall最早把文化适应引入到心理学领域,而第一个提出较系统的文化适应心理学理论体系的是Thomas和Znaniecki(1918)。此后文化适应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各种模型及适应过程理论层出不穷。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改善,各国间的移民数量激增,民族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成为文化适应研究迫切的社会需要,推动了文化适应研究的前进。跨文化心理学在文化适应领域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文化适应理论方面的探讨,主要有理论框架的讨论、比较以及测量量表的发展和修订;另一类是探讨文化适应与各种心理过程以及行为的关系,其中研究最多的是文化适应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作者:
岑延远
作者单位:
肇庆学院教育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