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从熟人关系到专业关系:社会工作求助模式的转向

从熟人关系到专业关系:社会工作求助模式的转向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自从专业社会工作开展以来,“通过关系运作,建立熟人关系”似乎已成为社会工作求助关系的理论模式与实务准绳,这种求助关系模式是将民间助人系统中的求助模式“错置”到社会工作助人系统中的结果。这种“错置”对于社会工作的工作效率、工作对象的覆盖范围、工作主体的工作状态以及社会工作的最终效果都带来了消极影响。“坚持职业伦理,建立专业关系”应该是和社会工作助人系统相契合的求助关系模式。在民间系统、政府系统与社会工作系统三足鼎立的助人框架之下,专业关系是社会工作得以存在的合法性基础,是我们在引入社会工作之初便已确定的历史选择。着眼于社会工作当下的发展时段,从熟人关系到专业关系的转向正在或将会到来。
【关键词】社会工作;求助模式;熟人关系;专业关系
引言:

【引言】社会工作求助关系是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维度,也是社会工作理论的重要议题。对于如何建立中国本土的社会工作求助关系,有的研究者从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结构的视角提出,社会工作者要采取“积极主动的帮助取向”[1],通过“将自己的身份和角色转化为家庭内部的‘自己人’”[2]的行动策略,与服务对象建立一种“不分你我、拟亲属化的”熟人关系。后来,又有人提出,社会工作者应遵循“传统的求助模式”[3],“使自己与服务对象更进一步地血缘化或拟亲属化,成为服务对象的“自己人”或“内人”[4]。依据实务经验,潘绥铭等提出,社会工作者应当与服务对象建立一种“专业关系+工作关系+朋友关系”的求助关系模式[5]。相关研究结论表明,这种“通过关系运作,建立熟人关系”的社会工作模式似乎已成为社会工作求助关系的理论模式与实务准绳。面对当下的社会工作发展状况,我们需要反思,“熟人关系”模式是否还具有理论生命与实践基础,什么样的求助关系更加适合今天社会工作的发展。

作者:
马志强
作者单位: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暨吉林省民生问题研究中心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