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社会工作求助关系是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维度,也是社会工作理论的重要议题。对于如何建立中国本土的社会工作求助关系,有的研究者从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结构的视角提出,社会工作者要采取“积极主动的帮助取向”[1],通过“将自己的身份和角色转化为家庭内部的‘自己人’”[2]的行动策略,与服务对象建立一种“不分你我、拟亲属化的”熟人关系。后来,又有人提出,社会工作者应遵循“传统的求助模式”[3],“使自己与服务对象更进一步地血缘化或拟亲属化,成为服务对象的“自己人”或“内人”[4]。依据实务经验,潘绥铭等提出,社会工作者应当与服务对象建立一种“专业关系+工作关系+朋友关系”的求助关系模式[5]。相关研究结论表明,这种“通过关系运作,建立熟人关系”的社会工作模式似乎已成为社会工作求助关系的理论模式与实务准绳。面对当下的社会工作发展状况,我们需要反思,“熟人关系”模式是否还具有理论生命与实践基础,什么样的求助关系更加适合今天社会工作的发展。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