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论张爱玲小说的市井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的市井意识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di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迄今为止,学界研究张爱玲小说多偏重于阐发它的现代性文化特质上,而忽略了其文本其实还存在着浓郁的市井意识,即便论及,也是浅尝辄止,论文深入阐述了市井意识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重要影响,这种市井意识主要源自本土文化遗产的传统市民文学,世情、言情、闺闱、“传奇”文体谱系等构成了张爱玲小说创作的重要特征。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市井意识;世俗性
引言:

【引言】这里的“市井意识”主要指中国传统市民文学的叙事特征、审美趣味,市俗情趣构成了这些作品的底色和基调,它们往往以生活的原生态、贴近生活的形式——日常俗世的生活叙事获得广大市民的赞赏和支持,以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风俗来显示社会现实的环境,拓展情节,刻画人物,尤其是剖示人物的文化心理,画出“国民的魂灵”,使漫长修远的数千年的民族历史和文化与现实社会、现实的人的心灵相接,以表现深广的历史蕴涵。值得注意的是,张爱玲小说继承了中国宋元以来的市民文学传统,充满了浓郁的市井意识,显示出通俗性的一面。作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市俗气息浓郁的市民生态景观图画,成为20 世纪中国文学价值意义非凡的“市俗风情录”。这些独特现象正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显然,“市井意识”在张爱玲小说中已构成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遗憾的是,对此学术界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我看来,对张爱玲小说的研究,不能忽略我国源远流长的市井文学传统。我们应充分注意到市井文学传统在张爱玲市民小说中的种种显现、变异和转换,西方小说观念对张爱玲小说“现代”取向的种种影响,它怎样受到市井意识传统的限制、侵蚀和择取,最后究竟留下了什么。海派小说研究的著名学者吴福辉先生是较早注意到我国市井文学传统对张爱玲及海派小说的影响的:“我把海派小说定义为世态小说。它们与《莺莺传》、《碾玉观音》、“三言二拍”有割不断的渊源关系。中国古代本有历史传奇,英雄传奇,后来才有市民传奇。海派故事便是新的市民传奇”[1]228。更何况,上海是“鸳鸯蝴蝶派”的滥觞地。显然,市井意识对张爱玲小说的渗透、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深入、细致地探究考察市井意识在张爱玲小说的种种显现、变异和转换,分析产生这种渗透、影响的表层与深层、主观与客观的原因及其偶然和必然、正负效应等,就显得十分必要。

作者:
肖佩华
作者单位:
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