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到灯塔去》的审美开拓与困境

《到灯塔去》的审美开拓与困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di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伍尔夫《到灯塔去》以“灯塔”取代传统小说的情节,让人物围绕这一道具展开感知、流动意识,不同人物的感知相互错位、对比,从而刻画出不同心理逻辑、塑造出不同人物形象。这些相互差异的心理逻辑,又因道具的统一,而在小说主题上实现深化统一。这部小说围绕灯塔还派生出窗口等众多次要道具,使人物心理错位进一步细腻、人物情感逻辑更加饱满充分,小说主题得到深化。小说中道具同时参与表层及深层文本的建构,这种道具手法近乎完美的运用,开辟了小说形式新的可能性,极大地拓宽了现代小说的审美域度。但这种意识流文本的优势对普通读者来说,却是一种阅读挑战。普通读者难以解读出人物意识逻辑的自洽性。伍尔夫的后期创作,在传统小说手法与道具手法间摇摆,也表明了意识流文本结构的困境。
【关键词】灯塔;结构;整一性;意识流
引言:

【引言】小说离不开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小说的基本规律就是人物的心理距离要拉开,才能错位,才能暴露人的心理和秘密”[1]397。但拉开心理距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各方面人物必须处于统一的结构中;如果人物命运不是处在息息相关的有机联系中,即使拉开心理距离,互相牵涉的深度、广度有限,人物形象的生动性仍然有限。因此,传统小说虚构“意外” 情节,把人物打出生活常规,通过变异的生活情景,从横向和纵向上考验人物心理,致使人物情绪、情感冲破临界点,然后通过描写人物的外部行为和言语变异,塑造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1]397。而意识流代表作家伍尔夫认为, 生活是积累在内心深处的各种印象,好的小说“不会有约定俗成的那种情节、喜剧、悲剧、爱情的欢乐或灾难”[2]338。意识流小说排斥情节性,也就排斥意外、奇特,排斥在常轨以外的效果强化。它的优越性是有助于发现为大幅度感情洪流所淹没的感情微波,特别是那些非逻辑的、非理性的微妙感知活动。但人物的日常意识相对零散无序,难以形成统一的结构。伍尔夫借助“道具”,让人物围绕“道具”展开感知、意识流动;人物感知印象、意识流动相互错位、对比,在表层上拉开了人物的心理距离,而在深层上却有机统一。这种道具手法在显现心理差异、塑造人物形象、开掘小说主题上,比传统情节小说更省时省力,更加灵活多变。德国学者奥尔巴赫说:“伍尔夫写作的基本特点是——我们得到的不只是一个人的意识表现,而是很多人意识的表现,并且从一个人的意识到另一个人的意识不断地转换着”[3]。“由于《到灯塔去》充分体现了非叙事性文学的特征,因此,贯穿全书的不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 而是人物耐人寻味的感官印象和微妙的心理变化”[4]。

作者:
张慧仁
作者单位:
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