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殷海光(1919-1969),原名殷福生,湖北黄冈人,先后在西南联大和清华研究院求学,师从金岳霖。抗日战争期间,殷海光投笔从戎,加入青年军,但在八个月后因为不适应军队生活回到了重庆。1946年殷海光获聘为《中央日报》主笔,并担任金陵大学讲师,讲授“哲学与逻辑”课程。在从事新闻工作的过程中,殷海光接触到一般大众所不清楚的真相,渐渐产生对国民党统治的疑虑,埋下日后他对其政权勇于批判的远因。1949 年,殷海光赴台担任台湾大学讲师,参加胡适、雷震、傅斯年等创办的《自由中国》杂志,为编辑之一。殷海光作为20 世纪后期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在台湾生活的二十年间,反抗专制统治、追求民主自由致力于思想启蒙,成为当时台湾知识界的一面旗帜,是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青年学子的精神导师。20 世纪50 年代初,殷海光担任《自由中国》半月刊的主笔,撰写了大量政论文章,让自由、民主的理想在贫瘠艰难的环境里萌芽生根,他也因此受到台湾国民党当局的迫害。他在遭受台湾国民党威权体制迫害的情境之中,仍以炽热的生命热情、如炬的历史眼光、深刻的批判精神,对自由作了终生的珍视、维护与论证。20 世纪60 年代,他被迫退回书斋,转而更积极地引进西方自由主义的政治理论,力图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启一种合理、开放而属于现代的新精神。1969年,殷海光英年早逝,年仅49 岁。虽然其政治与学术两方面的志业均未完成,但是他所扮演的启蒙者的角色,在他去世近四十多年的今天仍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 世纪90 年代,随着中国大陆对海外新儒家和自由主义思潮及其互动关联的研究的展开,作为中国自由主义第三代“旗手”和新儒家长期“敌手”的殷海光的研究逐渐展开。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殷海光的生平事迹、逻辑观、民主观、科学观、自由观、文化观方面。这些研究或多或少涉及了殷海光的个性和思想中的矛盾、冲突。殷海光鲜明的个性、思想体系中种种难以调和的矛盾、早期和晚年对很多问题的态度的转变,形成了其精神世界的强烈的矛盾、冲突,反映了20 世纪中国思想史演进的一些独特面向。殷海光的精神世界中存在着强烈的矛盾和冲突,最后又从冲突走向融合,此一过程尤其反映在理性与价值这两个维度上。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对殷海光精神世界中理性与价值这两个维度的矛盾、冲突、融合进行论述。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