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2008 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日本九州大学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呷拉宗遗址发现一座吐蕃时期的炼铁炉( 报告编号Y1) 。①这是西藏高原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唯一的一座炼铁炉,这一发现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不仅是研究吐蕃冶铁史的重要线索,也是研究冶铁技术传播以及铁器生产与吐蕃早期国家形成的重要资料。炼铁炉遗迹位于炉霍县呷拉宗村东南缓坡地带的一处高台上,高台长15 米,宽12 米,一侧用石块垒砌,内填纯净的黄土。炼炉为竖井式,平面呈半圆形,直径1. 4 ~ 1. 6 米、深1 米,炉膛与引风道相连。炉内堆积分上、下两层,上层为黄土,夹杂有大量石块,该层清理出一具人骨架、若干牛骨、羊头骨和大量鸟类肢骨。下层堆积中的包含物有兽骨、炼渣等,并清理出一具人骨架和陶罐、铁带钩、铁刀、铜耳坠、骨器等随葬品。关于炼铁炉的年代,取自炉底的两个木炭标本的测年为公元530 ~ 639 年、533 ~ 644 年,两组数据的年代相近,结合二号人骨架周围随葬器物的时代特征,可以判定炼铁炉的年代在公元7 世纪,约相当于唐代早期阶段。呷拉宗遗址Y1 的坑壁有明显的高温痕迹,坑内又清理出人骨架和牛、羊、鸟等动物骨骼,考古学往往将这一类的现象判断为与祭祀有关的遗迹,但仔细分析Y1 的形状和坑内的包含物,可以发现该遗迹与祭祀无关,应是一座吐蕃时期的冶铁炉遗迹,依据有以下四点: 第一,“呷拉宗”一词是藏语的音译,为“铁匠铺”之意,这一地名或许表明这里曾经就是冶铁场所。第二,炉底有厚约4 ~ 5厘米的铁砂堆积层,炉内堆积中包含有较多的炼渣。炼渣分两类: 一类表面光洁,具有玻璃质感,无磁性。这一类炼渣是因为冶炼过程中投入石灰石或动物骨骼等助熔剂而形成的; 另一类炼渣表面呈玻璃质感,有磁性,熔化不充分,具有原料和其他物质混合反应的特点。第三,炉壁,特别是近炉底的炉内壁因高温受热变成青灰色。此外,炉内清理出方石英石,方石英石是在1470 度以上的高温下由石英石转化而成的,方石英石的发现表明炉内的温度达到了冶铁所需要的温度值。第四,炉内清理出若干小铁块,部分铁渣表面也可见木炭和金属铁。综上所述,可以判定这是一座“竖井式”的炼铁炉。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