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帝王优劣论的背景与意义—以汉魏之际的帝王论为中心

帝王优劣论的背景与意义—以汉魏之际的帝王论为中心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帝王优劣论在汉魏之际的兴起与曹魏时期的君臣共论之风紧相联系: 《太极东堂夏少康汉高祖论》是钟会对高贵乡公与群臣论议内容和过程的生动记载,《周成汉昭论》则是曹丕、曹植、丁仪同庭之下相互论难的产物。帝王优劣论的流播和影响则反映了汉末以降私人讲论之风的复兴: 孔融《周武王汉高祖论》是对王充《论衡》相关内容的鼓吹和回应,曹植《汉二祖优劣论》、诸葛亮《汉二祖论》则是对仲长统《昌言》同题之论的进一步发挥。曹丕等人的《周成汉昭论》同时还是建安期间曹操威权日盛、流言四起政治环境下的产物,对“史论即政论”具有很好的诠释作用。
【关键词】帝王优劣论; 君臣共论; 私人讲论; 《周成汉昭论》
引言:

【引言】随着敦煌伯2636 号文书《帝王略论》在学界所引起的关注和热议,虞世南历史比较的评价方式及其对“贞观之治”的推动作用等均得到了揭示,①然而其所受汉魏之际帝王论的深刻影响则尚未有人注意。此期较为完整的论文尚存七篇,分别出自孔融、诸葛亮、曹丕、曹植、丁仪、钟会等名家之手,共涉及夏少康、周武王、周成王、汉高祖、汉昭帝、光武帝等六位帝王。它们无一例外采用的是两两比较的方式,有的题目径称为“优劣论”。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论文在文献著录上尚有触目皆是的错误,更遑论深入的解读和研究。本文以此七篇论文为中心,探讨帝王优劣论在汉魏之际兴起的时代背景,揭示论文背后的政治寓意,及其在思想史和文学史上的双重意义。

作者:
王京州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