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目前我国正规金融市场表面上形成包含合作性、商业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内的农村金融体系,但实质上,政策性银行主要调节农产品流通市场和价格,商业性银行业务逐渐偏离农村金融市场,实际上仅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真正服务于三农,农村信用社包袱沉重,2003年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之后有所改善,但内部人控制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改善。邮政储蓄银行深入农村基层的网络布局结构为服务三农提供了可能,但由于成立时间较短,支农力量仍然有限。严格的贷款程序和贷款抵押的要求,仍将大部分的农村资金需求者拒之门外,正规金融根本无法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贷款难,难贷款”已成为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瓶颈。而正规金融制度的不足,为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发展中国家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之间共存且互动。[1]已有研究显示,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农民很难从正规金融获得贷款,非洲5%左右,亚洲和拉丁美洲可能仅有15%,而且借贷资金大部分提供给少数的大生产者,5%的贷款者的贷款者使用了大约80%的借款[2]。在中国,非正规途径融资占融资规模的70%以上[3]。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