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基于农户增收视角的融资渠道绩效比较研究

基于农户增收视角的融资渠道绩效比较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查看全文
摘要:
【摘 要】基于2011年调查数据,运用独立混合截面数据模型分析农户从正规金融途径借贷和非正规金融途径借贷对其增收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户偏好从非正规金融借贷,非正规金融借贷规模是正规途径借贷规模的4.15倍,在满足生活消费和生产性投资方面发挥着较正规金融更为重要的作用。不到50%的非正规途径借贷农户将资金用于生产性投资,而从正规金融机构借贷的农户90%是用于生产投资,且二者的生产性资金投向存在较大差异,非正规金融借贷资金主要投向畜牧业和非农产业,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则主要投向种植业和农机具补贴,资金借贷规模和资金用途是致使非正规金融绩效高的原因所在。基于此,提出解禁非正规金融,提高农村金融覆盖率,加快基于农户实际需求的金融产品设计,尤其是抵押担保品创新,防范非正规金融市场金融风险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二元信贷;借贷抵押;独立混合截面数据模型;抵押担保
引言:

【引言】目前我国正规金融市场表面上形成包含合作性、商业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内的农村金融体系,但实质上,政策性银行主要调节农产品流通市场和价格,商业性银行业务逐渐偏离农村金融市场,实际上仅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真正服务于三农,农村信用社包袱沉重,2003年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之后有所改善,但内部人控制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改善。邮政储蓄银行深入农村基层的网络布局结构为服务三农提供了可能,但由于成立时间较短,支农力量仍然有限。严格的贷款程序和贷款抵押的要求,仍将大部分的农村资金需求者拒之门外,正规金融根本无法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贷款难,难贷款”已成为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瓶颈。而正规金融制度的不足,为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发展中国家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之间共存且互动。[1]已有研究显示,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农民很难从正规金融获得贷款,非洲5%左右,亚洲和拉丁美洲可能仅有15%,而且借贷资金大部分提供给少数的大生产者,5%的贷款者的贷款者使用了大约80%的借款[2]。在中国,非正规途径融资占融资规模的70%以上[3]。

作者:
王磊玲;张云燕;罗剑朝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商学院;西安石油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