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中农经济:微观实践与理论意义—湖北京山J村调查

中农经济:微观实践与理论意义—湖北京山J村调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查看全文
摘要:
【摘 要】农户经济行为深嵌在村庄社会关系中。与经典的理论判断不同,土地流转与阶层分化条件下的J村呈现出“中农经济”样态。中农阶层在土地生产上互助合作,在生活方式上消遣闲暇,在社会交往上保持融洽的阶层关系与强烈的参政兴趣,整个村庄因中农阶层占主导地位及中农阶层的引导作用而表现出团结有序的面貌。中农阶层为城市化、工业化背景下破败的农村社会注入活力,为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平稳增长提供保障,有助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农民合作能力的增强。尊重农民的经济行为,探索出一条以大多数农民为主体,最大可能增加大多数农民福祉的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土地流转;阶层分化;中农经济;粮食安全;国民经济
引言:

【引言】农户作为农民生产、生活、交往、娱乐及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单位,既受国家农村政策的影响,也反作用于农村社会结构。认识清楚农户的经济行为,对理解转型期乡村性质意义重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学术界关于农民经济的研究有两大特点:一是将种植小规模土地的农户称为小农,并对“小农意识”、“小农行为”、“小农经济”进行贬义化污名化解读,农民群体的经济社会地位长期得不到尊重;二是在多数人的认识中,农民多被看作同质的具有某种行动逻辑的群体,农村社会即是由具有某类行动逻辑的农民构成,以此大而化之地讨论农民的生存伦理或理性算计行为。根据这种认识得出的形式主义结论极易抽象掉农户经济的现实根基。从历史的视角来看,经过国家改造和市场冲击的农户经济迥异于传统小农经济,且土地流转和农民流动不仅带来乡村结构转型,也造成农户经济社会分层。搞清楚农户变迁的经济社会意义,需要学界转变思路,深入研究。

作者:
刘锐;余佳伲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