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传统身体观: 中国人躯体化表达的合法性渊源

传统身体观: 中国人躯体化表达的合法性渊源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在中国传统中,身体并非仅是生理器官的组合,而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场域,它外与天地人事相通,内具生理、心理、精神多重功能; 身体的动作与神貌,不仅仅是人体的生理活动与器官功能的体现,更表现主体的切身感悟与情思,成为心理意向的表达途径之一。这一身体观与传统的疾病观、治疗观互相匹配,成为躯体化的主诉方式的合法性渊源。因此,躯体化在中国更应理解为一种普遍而正常的主诉方式,而不是一种不恰当的病症表达方式。
【关键词】躯体化;身体观;心理治疗;气;阴阳五行
引言:

【引言】躯体化泛指以躯体症状表达心理不适、并据此寻求医疗帮助的倾向。自汪新建、吕小康( 2010)在国内提出躯体化问题的跨文化视角以来,对于中国人高躯体化报告率的文化心理学解释已有意象思想、医患关系和医学因果判定等多角度的本土化解释( 吕小康、汪新建, 2012, 2013) 。本文拟从中国传统身体观的基本特征出发,分析躯体化表达在中国人的疾病体验与求助行为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合理性,并对如何看待中国人的高躯体化报告率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作者:
吕小康;王丽娜
作者单位: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