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论荀子与儒家礼乐观的情感论转向

论荀子与儒家礼乐观的情感论转向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荀子在继承了儒家传统礼乐思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历史性地改造,第一次比较深入全面地探讨了礼乐思想的不同内涵与作用,提出并论述了“乐合同,礼别异”的观点。他认为,强制性原则的礼与调和性原则的乐之间虽然存在着巨大的张力,但两者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礼乐同构、“情通礼乐”,“情”是沟通礼与乐的桥梁,二者通过“情”从其根源上实现了内在张力的平衡。儒家传统的礼乐思想,在荀子的手中实现了情感论的转向。荀子将礼与乐放在同一个视域中进行考察,为制度理性与审美价值的和谐一致找到了合法性依据,对中国传统的诗学与美学理论也具有极大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荀子;礼乐;张力;情感转向
引言:

【引言】纵观中国儒学史,荀子及其学说所受诟病最多。自宋以来,学者对荀子之学的解释一直迷失在“以孟解荀”的误区中,“诋其言为异端之说,摈其学于道统之外”①。作为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荀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刺取百家、融会贯通,创立了一套特有的荀学理论,开启了一个新的儒学范式。就儒学的核心———礼乐文化而言,荀子在继承孔孟等儒家传统礼乐思想的同时,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对礼乐的内涵及其关系做了更深一步的探讨,赋予了它们更加科学的解释。他改造与重构了传统的礼乐观,在儒学史上首次以“情”为纽带论述了礼与乐之间的内在张力,调和了礼与乐的对立与冲突,进一步完善了以礼乐为核心的儒学规范化的建构。荀子的思想不仅对传统的礼乐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中国传统的诗学与美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作者:
刘延福
作者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