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新历史主义崛起的文化史释析

新历史主义崛起的文化史释析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查看全文
摘要:
【摘 要】经过20世纪60年代的激进政治的熔炉,批评家意识到批评必须致力于具有政治和历史意识的学术研究,而20世纪60年代末左派在政治上失败后,撤退到学术界,通过颠覆学术的手段继续战斗。同时,学术自身发展对变革的要求,同学者自身性别、阶级、种族等的多元化一起,带来了学界的“重新划界”。而现实世界对历史的遗忘,则促使新历史主义者在研究中对历史进行补偿性的拥抱。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文化史;激进政治;左派;变革
引言:

【引言】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在《政治无意识》(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的一开始就发出这样的呼吁:“始终历史化!”[1]这意味着,我们在考察新历史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的崛起时,除了要从思想史的角度考察它的智性资源之外,还要从文化史的角度考察它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件之间复杂的相互关联。新历史主义的任务之一,是恢复所有写作中的“文化具体性与社会根植性”,即便这种复原不可避免地会是不完全的,也是从我们自身历史、社会和体制所塑造的立场出发的[2]。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学界在讨论新历史主义本身的时候,却往往忽略其“文化具体性与社会根植性”。大部分论者,热衷于从思想史的角度进行探讨,而较少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理解它为何出现并风靡美国学术界。因此,围绕新历史主义在学术界的发展的讨论,往往是“非历史的”。而本文要做的,就是对新历史主义运动进行历史化的理解,追踪推动它崛起的社会时代语境。即从文化史的角度,而不仅仅是从思想史的角度,从当前的视角来给它一个定位。

作者:
朱静
作者单位:
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