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中国小说“言语”修辞模式简论

中国小说“言语”修辞模式简论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话本起于市井,受讲说方式及特定情境和受众影响,形成了注重“言语”和“在场”效果的特征。这些特征在后来小说对“说话”情境的虚拟和模仿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小说较为固定的修辞模式之一。本文在还原“说话”作场空间的基础上,对这一模式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考察,并就话本刊行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中国小说; “言语”修辞模式; “在场”
引言:

【引言】所谓“言语”修辞模式,是指以宋元话本为代表,基于古代通俗小说表演、说唱传统,并在小说文本中虚拟模仿表演、说唱的在场性、可视性和空间性为主的修辞模式。这一模式往往于“故事”之外,营造“说话人”与听众的交流空间,并通过程式化、套语、习用语、韵文等手段,将“说话伎艺”中存在的外部修辞情境摄取于小说文本之中。所以将其界定为“言语”模式,是由“说话”的“言语活动”本质决定的。对于“言语活动”这一概念,索绪尔、德里达从不同角度加以界说和阐发: 索绪尔区分“语言”和“言语”,使人们看到了“言语活动”的“个体性”特征; ①德里达批判西方哲学与文学中的“言语中心主义”,在拆解表音文字追求“在场”神话的同时,肯定汉语作为表意文字所具有的“在场”效果。②正是出于对“说话”的文化背景和表演、说唱传统的考虑,基于对“说话”艺术“言语活动”本质的认识,我们将其称为“言语”修辞模式。它与以唐传奇为代表的“书志”模式,共同构成了中国小说修辞的两种主导方式。

作者:
侯玲宽;郭洪雷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文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