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汉代少吏升迁制度考辨

汉代少吏升迁制度考辨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汉代“少吏”指汉代官僚群体中有百石、斗食、佐史之秩的低级官吏。汉代少吏升迁制度可分为如下两个方面: 其一,察廉制度与功次制度,这是汉代少吏的主要升迁途径; 其二,孝廉、贤良方正、茂才、捕格群盗尤异,这是汉代少吏的辅助升迁途径。上述升迁途径共同构筑起汉代少吏的升迁制度。这项制度使得汉代少吏升迁有了制度上的保障,保证了少吏的垂直上升较为通畅,有利于广泛地从基层提拔各类优秀吏员。更重要的是,它促使整个官僚阶层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便于汉代社会权力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进一步促进汉代社会的治理与稳定。
【关键词】少吏,察廉,功次,汉代
引言:

【引言】汉代“少吏”指汉代官僚群体中有百石、斗食、佐史之秩的低级官吏①。《汉书·百官公卿表》谓: “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②从现有资料看,汉代社会的少吏名目及人数十分庞大( 几乎占据汉代官僚的三分之二强) ,广泛存在于汉代中央、郡、县( 邑、侯国、盐铁官) 、乡等各级政权; 其行政职务关涉民政、财政、交通、司法、治安、教育、卫生等关乎民生之各个方面,成为两汉社会稳定与行政运作的支柱与载体。③那么,人数众多且地位重要的汉代少吏将以何种途径而浮沉宦海呢? 纵观学界著述,虽就汉代“少吏”问题有所涉猎,但系统、全面、深入考证汉代“少吏”的升迁途径且将其作为汉代少吏的升迁制度提出者,尚未有之。鉴于此,本文拟以前辈研究为基础,对汉代少吏的升迁制度予以系统梳理与考论,据此以见汉代少吏与社会间的互动关系。

作者:
惠翔宇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