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北京市郊野公园公共设施改造—以“东升八家郊野公园”为例

北京市郊野公园公共设施改造—以“东升八家郊野公园”为例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Social Scie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以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东升八家郊野公园”为例,采用使用后评价与空间句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公园游憩者使用状况评价及公园空间集成度的分析,提出郊野公园公共设施合理的改造方法,以期为提升北京市郊野公园公共设施的合理性提供参考。对于辐射范围比较广的郊野公园公共设施,可按照使用后评价法和整体集成度进行设置,其服务半径可小于风景区公园服务半径,大于城市公园的服务半径。对于辐射范围较小的郊野公园公共设施,在集成中心周围,局部集成度高的游线上其服务半径可小于城市公园的服务半径,而在集成度低的游线上可按照服务半径大于城市公园的服务半径进行设置。
【关键词】郊野公园; 使用后评价; 空间句法; 公共设施改造
引言:

【引言】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户外游憩的需求日益增强,游憩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郊野公园作为缓和城市与自然之间矛盾的一种重要载体,其规划和建设已逐渐被各国政府所重视,并列入城市总体规划范围之内[1]。受香港郊野公园管理理念的启示[2],从2007 年开始,北京市启动了郊野公园的建设,力求保护北京市的生态环境及限制城市的无序扩张(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本市绿化隔离地区郊野公园环建设的指导意见》京发改[2007]1215号) 。然而郊野公园作为北京城市绿地系统中一种新类型的公园,其建设和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符合北京市特点的规划方法和管理体系[3]。因此,北京市郊野公园建成后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一刀切”的建设标准导致部分已处于完善的城市环境中的郊野公园不能满足游憩者需求,如游园高峰期园区内的公共设施数量和广场面积明显不足; 同时郊野公园人工痕迹重,未能很好地体现郊野情趣及特色等[4]。目前国内学者指出北京部分城郊地区的郊野公园已经处在完善的城市环境中[5],尤其是类似于海淀区的“东升八家郊野公园”,其所提供的基本服务功能,尤其是服务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已不能满足周边群众的使用需求,已经由传统的郊野公园向城市公园转型[6]。本文以东升八家郊野公园为例,研究转型郊野公园公共设施的改造方案,以期为北京市郊野公园公共设施的改造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
侯亚凤;孟祥彬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