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献甫(1801—1872),原名存纟宀一 ,字献甫,别字小谷,自号识字耕田夫,又号白石。因避文宗咸丰帝名讳爱新觉罗·奕讠宀一 ,以字行世,广西象州白石村人。先世本直隶州人,明末始迁象州定居。郑献甫于嘉庆二十年(1815)入州学,道光五年(1825)拔贡获选后复应乡试中举人,道光十五年(1825)中进士,官刑部主事,十四个月后以亲老乞养为由,辞官而归,从此不复出仕,乡居教书著书以终其生。他先后在柳州、宜州、广州、顺德、象州、桂林等地书院教学近30年,门徒众多,被后人称为“粤西儒宗”。对郑献甫一生的人品、学问,他同时代人早有评论,陈澧《五品卿衔刑部主事象州郑君传》云:“国朝二百余年,儒林文苑之彦迭出于海内,及其既衰而郑君特起于广西,卓然为一家,学行皆高,可谓豪杰之士矣”[1]296,可见评价极高。由此可知,郑献甫无论是为人还是治学,都堪称一代楷模。近年来,桂学研究成为广西文化人研究的重点,潘琦先生在《关于桂学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中指出:“漫长的历史车轮悠然滚动,广西人在征服自然、抗击灾难、改造社会、创造文化的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广西人特征,历代产生了许多八桂英才。他们在生活的那个时代都是有影响的名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有贡献的重要人物。著名的历史人物的思想和在历史上多样的作用,离不开八桂这片土壤的哺育,这些人物构成了桂学的斑斓色彩和丰富内容,这些著
名人物应当列为桂学研究的对象。”[2]明确提出桂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广西历史著名人物,郑献甫是这些著名历史的人物之一,自然成为桂学研究的对象。在广西籍历史文化名人中,郑献甫的为人为学及其著述对广西道德、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他在广西各地书院从事教育多年,为广西培养了不少人才;晚年时在家乡协助解决田赋问题,为当时象州百姓发展生产作出了贡献。他治学严谨,著述颇丰,在民间尤其是对桂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极大;他的著述既是历史的财富,也是桂学的精华所在。郑献甫是一位文学著作丰富、文学成就较高的广西文人,本文试对已有郑献甫研究成果作一回顾与总结,并对未来郑献甫研究的方向提些看法。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