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陈奂是清代后期的著名学者,其一生的学术研究围绕古文学派的“毛诗”展开,形成了以《诗毛氏传疏》(以下简称“《传疏》”)为核心,包括《毛诗音》、《毛诗说》、《毛诗传义类》和《郑氏笺考征》等姊妹著作在内、具有自身完整系统和鲜明个性特色的《诗经》研究体系。在整个乾嘉学派的《诗经》研究中,陈奂的研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传疏》与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胡承珙的《毛诗后笺》共同代表着乾嘉古文经学《诗经》研究的最高成就。应该说,在当时的社会、学术条件下,《传疏》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它也因此成为了《诗经》研究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但不论多么优秀的学者、多么伟大的著作,都会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历史局限,陈奂和他的《传疏》当然也不例外。当我们以当今已经取得长足进步的训诂学研究为基础,对《传疏》的训诂深入剖析之后就会发现,其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对于我们全面理解、准确把握陈奂个人乃至乾嘉学派的训诂成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但时至今日,除南京大学滕志贤教授的《陈奂及〈诗毛氏传疏〉研究》外[1],学界尚未出现有关《传疏》的更为全面、更接近实际的重要研究成果。囿于篇幅,滕先生的这项研究对《传疏》的分析多是点到为止,未作更深入的分析,有待进一步推进、补充者不少。①本文拟在滕先生这项研究的基础上,专门就《传疏》“刻意求新”的不足作进一步的讨论。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