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罗密欧与朱丽叶》群体性误译研究

《罗密欧与朱丽叶》群体性误译研究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Sectio
查看全文
摘要:
【摘 要】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翻译中出现了大量群体性误译,建构了中国人对于莎士比亚戏剧的理解角度,实现了从文学翻译向翻译文学的转向,是中国文学翻译史上的特殊现象。朱生豪、梁实秋、曹禺等译者的译文对于“命运”不可抗拒性的消解,通过“柔化”———也就是重新分布语言力量而实现的群体性逻辑误译,体现了原作开放性与译作诗性忠实的尺度和平衡,透视出一百年来穿越不同意识形态而历久弥新的中国翻译文学的深层结构与文化基因。
【关键词】《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群体性误译;柔化;命运
引言:

【引言】文学翻译向翻译文学的转向,提供了有别于传统文学研究的崭新视角,通过原文与译文的对比研究,透视外国文学存在和产生影响的方式,反思本土文学稳定的基因和发展的契机,增加文学传统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是本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学批评后现代性的探索性实践。这种转向中值得研究的重要一环,就是译者的有意误译,尤其是大量译者在同一个历史时期对同一个命题的群体性误译,集中反映了翻译进入本国文学并产生影响的具体方式,正如安德鲁·勒夫威尔所说的那样:“翻译往往是评价原作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诗学影响的最好方式,因为译者在多大程度上将诗意本土化,也就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作品的价值。”① 朱生豪脍炙人口的莎剧全集翻译,曹禺为舞台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所做的剧本式翻译,还有梁实秋具有学术价值的全集翻译,都以各自不同的形式实现了翻译文学的转向,不仅仅是语言的本土化,更重要的是对于莎剧思想逻辑的重新解读,改变了这部西方经典在中国的接受方式和程度,使之成为了中国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量译者对于莎剧的群体性误译,包括对莎剧命运观、贵族观与政治观念的反思,是近代译者留下的宝贵思想财富,承上启下塑造了全新的文学经典范式。其中,许多译者对于莎剧中“命运”观念的共同误译,打破了宿命论和西方宗教思想在文学中的影响方式,是中国翻译文学史上的特殊现象。

作者:
刘云雁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