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东南亚华文诗歌复杂的文化认同—以若干代表性诗歌为例

东南亚华文诗歌复杂的文化认同—以若干代表性诗歌为例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inan Journal(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在流散生活中,文化认同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现象。从东南亚华文诗歌若干代表性文本来看,这种复杂性主要体现为认同迷失、认同分裂、认同持守、认同新建等几个方面,对这种复杂性的原因进行分析,既有利于我们准确地解读流散书写,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流散生活,还能从某一侧面挖掘海外华文诗歌的经典意味。
【关键词】流散; 文化认同; 东南亚; 华文诗歌
引言:

【引言】“认同”( idendity) 一词二十多年前从西方世界进入中国文化研究领域时,很多人也把它译作“身份”。此后,人们大都把文化认同和文化身份当作同义词交替或并置使用,较少有人关注两者在语义及语用上的细微差别。我们认为,这两个同出一源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使用时应该有不同的意义。当它作为“身份”含义出现时,应该算作名词,主要指“某个个体或群体据以确认自己在特定社会里之地位的某些明确的、具有显著特征的依据或尺度,如性别、阶级、种族等等”[1],它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与他者区别开来的主要因素; 而当它以“认同”的面貌出现时,则应该是动词,指某一个人或群体对自身身份的追寻、确证、重构或新建的种种过程。因此,“身份”是静态的,是一种可以名状的生活情态; “认同”是动态的,是一种不断延展的生命流程。由此可看出,idendity 不仅仅具有“身份”与“认同”两种内在的语义向度,也因此同时具有两种外在的实践维度———一种面向过去和现在( 历史和传统) 的身份确认与一种面向未来和他者的自我认同。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界定文章的题旨。本文以“认同”为主要论述对象,就是要通过若干代表性文本来揭示海外华人不断寻找、重构文化身份的动态过程,而不是对移民们既有的文化身份进行静态分析。这种动态的文化认同用西方学者霍尔的话来说“是一种不断延续的生产,它永不完结,永远处于过程之中。”[2]212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移民的流散性质和认同的先决条件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从文化实践看,“认同”的前提必然是“辨异”,没有文化主体从原有共同体的“逸出”,没有文化“他者”从共同体外的刺激和冲撞,就很难产生新的身份追求。而移民作为典型的流散群体,他们不断地从旧有的“想象共同体”中飞散,迁徙到各种陌生的异质性文化环境中,这种变动不居的移民生活不断地催生出他们对“认同”的新关切、新思考和新建构。正如有学者指出: “流散不过是对一种固着状态的离弃。而越是流散,越是陷于属性上的分裂、破碎和不确定,对于一致和统一的追求和追问便越是强烈。

作者:
陈涵平
作者单位: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