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聂华苓是海外华文作家中成绩卓著、影响较大的一位。1925 年出生于湖北武汉, 1949 年迁往台湾,1964 年移居美国,她将自己的人生比作一棵树,“根在大陆,干在台湾,枝叶在爱荷华”。在台湾期间,聂华苓就以中短篇小说创作为人所知,成为台湾文坛的新秀。去美后,聂华苓的小说创作无论在技巧或思想内涵上都更为成熟,长篇小说《桑青与桃红》[1]和《千山外,水长流》[2]奠定了她在世界华文文坛的地位,并成为海外华文文学的经典作品广为流传。《桑青与桃红》备受评论界关注,作品的内涵空间也在不断阐释中得到丰厚拓展。白先勇曾高度评论这部作品,“《桑青与桃红》淋漓尽致地发挥放逐者生涯这个问题,这篇小说以个人的解体,比喻政治方面国家的瓦解,不但异常有力,而且视域开阔,应该是台湾芸芸作品中最具雄心的一部”[3]85。在他观点的影响下,国内学者多从“浪子悲歌”这一角度展开论述①,偏重中国分裂与主人公精神崩溃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桃红替代桑青标志传统道德的彻底沦丧,充满悲观情绪。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近年来有学者开始从女性主义、精神分析以及身体政治等角度论述该小说,展现出较为不同的观点②。美国华裔学者黄秀玲、中国台湾学者梁一萍等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认为桑青/桃红是文化女英雄,主动挑战性别、政治及国族认同,颇具解构意味。笔者认同这一观点,但对上述论文中表现出来的乐观态度并不认可。笔者认为桑青/桃红主动挑战归属问题、放弃国族及文化认同( 中国和美国) 是一种不可为而为之的无奈选择,充满悲剧意味,而作者正是通过桑青/桃红这一典型形象凸显当时海外华人被迫逃亡、主动流离的群像①。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