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弹劾证据规则的中国模式—以弹劾侦查人员证言为切入点的分析

弹劾证据规则的中国模式—以弹劾侦查人员证言为切入点的分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inan Journal(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作为一种补助证据,弹劾证据旨在争辩证据之证明力。弹劾的对象包括证人的可靠性和证言的可信性,但一般将其总称为证人证言的可信性。我国刑事证据法吸收了英美证据法中基于偏见、感官或精神缺陷、具体的矛盾以及前后不一致陈述这四类弹劾理由,考虑到实体真实主义和证据能力附属化之立法和司法实务现状,我国宜将证据之证据能力纳入弹劾理由之范畴。与交叉询问相比,我国律师更善于通过提出旁证的方式来进行弹劾。法庭对于弹劾证据之审查判断主要侧重其可信性和真实性层面,而且“新法定证据主义”对法庭审查判断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我国确立的弹劾证据规则对于提高律师之辩护质量和保障法庭准确认定事实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弹劾证据; 实质证据; 交叉询问; 旁证; 新法定证据主义
引言:

【引言】2010 年《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颁布以后,证人出庭作证成为各地司法机关探索改革,作为特殊证人的侦查人员出庭作证更是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理论上说,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只是公诉方证明取证行为合法性的一种方式,如果法庭认为证据不够确实、充分的,仍可以排除相关证据。但几乎所有媒体报道都一边倒式地论证了出庭作证之积极作用,使人不禁产生疑问: 侦查人员出庭就必然会带来不排除证据的效果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一方面,两个证据规定为程序性辩护提供了独立的制度空间,赋予被告方申请听证的权利来攻击取证行为之合法性,如果结局皆如媒体报道那般,由于侦查人员出庭作证而申请悉数被驳回,那么只得说明律师辩护效果堪忧。另一方面,根据《排除非法证据的规定》第11 条的规定,法庭裁决排除证据所需达到的证明标准几乎与有罪判决一致,在如此之高的门槛下,绝大多数案件中又都维持取证行为之合法性,其审查判断证据的过程就存在隐忧: 在实体裁判因“案卷笔录中心主义”而日益形骸化之际,程序性裁判中是否也存在审查流于形式的问题呢?2012 年新刑事诉讼法第57 条将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吸收为证据章节的重要内容,同时第187 条也明文确立了侦查人员的目击证人身份,不仅如此,在量刑程序和其他程序性裁判事项中侦查人员的证人地位也得到了广泛确立,这就使得上述“因为侦查人员出庭而使得辩护更加困难”的担忧迫切需要通过弹劾侦查人员的证言来改善辩护效果。法庭在审查判断证据方面同样有待改进,否则,实体审判中存在的误判风险,也会蔓延至程序性裁判。本文选取侦查人员这一特殊的证人为分析样本,既考虑到他们的证言比普通证人证言更易成为控辩双方争议的焦点,也能与刑事诉讼法修改亮点之一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引入了英美证据法中的弹劾证据规则,通过比较弹劾的对象、理由、方式和效果来分析中国式的弹劾规则,最终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律师辩护效果、增强法庭认定事实能力的可行思路。

作者:
牟绿叶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法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