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规模扩张与结构调整:一种生产前沿方法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规模扩张与结构调整:一种生产前沿方法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inan Journal(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将我国1987—2009 年经济总体行业和1980—2008 年38 个工业行业的产出增长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资本的规模扩张和结构调整,以及劳动的规模扩张和结构调整等6 个部分的贡献。实证分析发现: ( 1) 规模扩张和技术进步是促进行业产出增长的主要因素,但趋势相反,规模扩张的贡献下降,技术进步的贡献上升并成为最主要的因素,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经济增长模式从规模扩张驱动向技术进步驱动的转变; ( 2) 技术引进带来的适宜性问题导致我国技术效率持续下降,技术效率差异也是行业产出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 ( 3) 劳动力的结构调整效应要好于资本的结构调整效应,其原因是要素配置机制的差异。
【关键词】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 规模扩张; 结构调整; 生产前沿方法
引言:

【引言】生产要素在部门间的流动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原因,也是促进生产率和经济增长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条件。这一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Lewis 的二元经济模型[1]139 - 191,Kuznets[2]15 - 131和Maddison[3]649 - 698也指出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性,Syrquin 对要素配置影响生产率增长的文献做了比较系统的总结[4]75 - 101。Poirson[5]1 - 30 和Temple and Woessmann[6]187 - 228 还构建了二元经济的理论和实证模型来分析部门间要素配置与经济增长以及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发现部门之间的要素边际产出差距很大,劳动力的重新配置解释了很大部分的国际生产率差异。Harberge 将经济增长过程分为两种: 一种是蘑菇效应( mushroom process) ,指生产要素在行业之间流动带来的行业增长差异; 另一种是酵母过程( yeast process) ,即所有行业受共同因素影响而表现出的相同发展趋势[7]1 - 32。最初的研究只集中在对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的要素转移效应,且一般都发现生产要素在部门间的流动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 如Young[8]641 - 680 ; Nelson and Pack[9]416 - 436 ; Berthelemy[10]323 - 343 ; Akkemik[11]1 - 22 ; Calderon etal[12]38 - 49 ; 刘伟,张辉[13]1 - 11 ) ,但一些对工业或制造业的研究却没有发现显著的要素再配置效应( 如Fageberg[14]393 - 411 ; Timmer and Szirmai[15]371 - 392 ; Peneder[6]427 - 448 ; Fonfria and alvarez[17]1 - 25 ; Caselli[18]679 - 741 ; 李小平,卢现祥[19]52 - 64 ) 。

作者:
吴建新;刘德学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