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丝绸之路与北魏平城

丝绸之路与北魏平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inan Journal(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西汉时鲜卑与草原丝路已有接触,东汉魏晋以后,鲜卑尽据匈奴故地,占有草原丝路亚洲部分的大部,建都平城后,拓跋鲜卑逐步扩张,长期拥塞的绿洲丝路重开,西域、海东诸国与北魏的使节、僧人频繁往来,相关遗存也在平城一带出现,如金银器、鎏金铜器、玻璃器、银币、漆器、石窟寺及石雕、胡俑、壁画以及装饰纹样和植物遗存等,真实地反映了公元五世纪平城文化的多元与繁荣。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发展的北魏平城美术,以及长江流域的建康建业美术,构成了中国隋唐以前美术的主流意识,也成为唐代艺术文化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丝绸之路; 北魏; 平城; 出土文物; 中外文化交流
引言:

【引言】“丝绸之路”是一个动态概念,其具体的行进路线和东方的起点往往随着朝代更迭,地方割据势力的消长,以及不同时代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而有所变化。在中国境内,丝路的起点西汉为长安,东汉为洛阳,公元五世纪时则是位于黄河中游和长江下游的两座都城———平城和建康。后者因濒临长江,得河海之便而以海上丝绸之路与海东、南洋、南亚和西方交通,平城地处内陆,陆上丝绸之路自然是其必然的选择。北魏立国凡148 年,建都平城96 年,期间正处在北魏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上升时期,在献文帝、孝文帝时期达到高峰。在汉唐之间,平城时代的丝路交通开启了北魏洛阳时代以及隋唐时代丝路文化的先河,在中西交通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
王银田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文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