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社会结构空间转换与戏曲文化的走向—基于山西戏曲剧种演变的定量分析

社会结构空间转换与戏曲文化的走向—基于山西戏曲剧种演变的定量分析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
查看全文
摘要:
【摘 要】受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结构空间转换的影响,不同戏曲文化之间会引起交融、互动与整合,进而导致戏曲文化生存空间的演变。对农耕、工业、知识三个时期(10-21 世纪)影响山西戏曲文化生存空间因子权重值的定量化分析可知:戏曲在社会空间中由占主导地位演变为次要地位;宗教、礼乐和娱乐走向纯娱乐形式;全民性参与并获得社会认可的戏曲活动转化为少数人的“商品”;不同地域文化之间“距离”的消失发展为文化的同质化并且造成戏曲文化原有的地域性、多样性与丰富性的艺术特征的消失。戏曲文化的生存空间呈现萎缩态势。
【关键词】戏曲文化;生存空间;社会结构
引言:

【引言】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产品,存在于人类活动的一切空间中,空间由此构成了人类生产实践的场所。包括自然空间、社会空间、经济空间、文化空间、政治空间等诸多空间要素,并具有社会性、历史性与周期性等特质。因此把握文化的这些特质,必须置于其生存空间的关怀之下。一旦离开其生存空间,文化的内在价值与意义必然丧失。戏曲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自身随着生存空间的变化而变化,而且随着时间的延续,其所处的生存空间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是在不断型塑与更新着自我空间的过程。本文以中国戏曲文化最具代表性、地域性和丰富性的山西戏曲剧种的演变为研究个案,基于10世纪至21世纪的山西戏曲文化发展脉络及其社会空间结构变化,对其戏曲文化生存空间的各种影响因子做一定量化的统计与分析,以此还原戏曲文化生存状态,解读戏曲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结构空间中的地位转换,揭示戏曲文化生存空间的演变规律,为我们认识戏曲文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与启示。

作者:
柴国珍
作者单位:
太原师范学院基础部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