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网络“类民间组织”的演化机制与社会影响探析

网络“类民间组织”的演化机制与社会影响探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以“宝贝回家”公益寻子网站为个案,对网络“类民间组织”的演化机制进行考察,主张网络“类民间组织”的演化机制可以分为形成、发展、规范和成熟四个阶段。同时,对网络“类民间组织”的社会影响进行探究,发现网络“类民间组织”在推动公众参与、扩大民间组织影响力、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及拓宽行政监督途径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由于受自身发展存在的缺陷及法治建设迟缓等因素的影响,网络“类民间组织”亦易造成社会失序、网络舆情“非理性”等消极影响。鉴于此,从营造发展环境、转变培育方式、深化内部管理机制、推进立法进程、健全监管体系等方面提出促进中国网络“类民间组织”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网络“类民间组织”;公民社会;公众参与
引言:

【引言】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 年底,中国网民数量已达5. 64 亿,网络普及率为42. 1%,手机网络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越传统网络。[1]随着网络言论载体的日益发达,网民逐渐脱离孤立的个体状态,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网络集聚成各种虚拟组织,即网民通过长期固定登入某一网络交流平台,实现不同个体间的互动交流,无形中组成了一个个庞大的网民联合体。网络空间中网民之间的互动促发了社会热点问题和公共议题的形成,网民借助网络平台参与公共事务并推动网络公民社会的发展,笔者将这一个个联合体称为网络“类民间组织”,这里所指的网络“类民间组织”不包括那些实体民间组织的网络平台,这种有实体依托的网络社会组织仅是民间社会组织借助互联网技术促进其实体组织发展的一种手段。作为一种新型组织形态,网络“类民间组织”除具备传统民间组织的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和自愿性等特征外,其还具有灵活性、开放性、草根性和隐匿性特征。

作者:
詹国彬;林羲
作者单位:
宁波大学公共管理系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