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唐纳德·巴塞尔姆( Donald Barthelme,1931—1989) 是美国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他一生出版过4 部长篇小说、150 余部短篇小说及几十篇文学评论,其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1967 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白雪公主》( Snow White) ,一部后现代主义的“碎片典范”。巴塞尔姆在《白雪公主》中以堪称典范的碎片艺术传达了后现代意识的荒诞不经。后文本《白雪公主》嫁接于前文本《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 一本经典的格林童话) ,其中也穿插了其他一些读者熟悉的童话故事的情节或者碎片状的只言片语,如《青蛙王子》《莴苣姑娘》和《会唱歌的骨头》等。《白雪公主》以碎片拼贴形式混杂当下叙述和记忆文本,散落其间的童话碎片亦隐亦现,期待着读者锐利的眼睛将其一一识别。后现代作家“放弃了对世界的修补,还其以原生态,让世界在混乱中真实,在破碎中存在。因此,情节的碎片化就成了小说叙事的惟一可能。”[1]碎片性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述结构,不时打断读者的思绪,使读者常常在阅读中迷失,但是,只要读者将后文本《白雪公主》参照诸多经典童话进行互文阅读,就会发现作品的意义。在中国,最早详细介绍巴塞尔姆的作家是董鼎山。他在1989 年第11 期《读书》上发表文章《独特风格的巴塞尔姆》,悼念刚刚辞世的巴塞尔姆。① 在随后的十年( 1990—1999 年) 间,中国国内学者对巴塞尔姆的研究并不多,只有16 篇文章发表,且只有两篇是研究《白雪公主》的,分别是洛丁的《肢解扭曲的〈白雪公主〉》和陈世丹的《从〈白雪公主〉看后现代主义重构趋势》,两篇文章都是研究作品的文体形式特点。[2—3]可见,这十年间,中国国内对《白雪公主》的研究处于初级的泛泛介绍阶段,成果寥寥,研究内容不够深刻。从1989 年到2007 年,只有23 篇论文对《白雪公主》进行研究,且对文本形式的研究多于对作品主题或内涵的研究。从2007 年至今,中国国内对《白雪公主》的研究热度持续升高,出版的学术期刊和硕博论文超过100 篇,研究角度更多样化,研究深度和广度也大幅拓展,研究方向从早期的文本形式转向了作品的情节层面和意蕴层面,且这两个层面的结合研究成为了一个热点。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