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陕西,古为雍州、梁州之地( 陕北、关中属雍州、陕南属梁州) ,位于中国地理版图之中心,处于黄河中游和汉江中上游,纵贯南北,连通东西。陕西简称陕或秦。“陕”本是指陕陌,在今河南省陕县西南。西周初期,周、召二公分陕而治,陕以东由周公治之,陕以西由召公治之。此后,人们便把陕陌以西称为陕西,简称为“陕”。“秦”为陕西简称,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辖区主要在陕西的缘故。之所以又称“三秦”,则是因为项羽攻占关中以后,将秦的3 个降将分封在秦之故地而得名。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推行郡县制,当时天下分为36 郡。陕西境内除建置上郡和汉中郡以外,关中地区是全国政治中心之所在,专设内史,管辖四十余个县,虽然与郡是同级,但地位明显高于郡。西汉沿袭秦制,保留上郡与汉中郡,另将秦的内史地区分为3个相当于郡的政区,即京兆尹,管辖今西安以东、渭河以南地区; 左冯翊,管辖渭河以北、洛河中下游地区; 右扶风,管辖咸阳以西地区。历史上称为“三辅”[1]。三国时期,实行州、郡、县3 级地方行政区划建制。陕西大部分地区由雍州、荆州、益州管辖。西晋时大致和三国相仿。东晋至隋统一前的200 多年间,南北分裂,战争频仍,因而行政区划十分混乱。隋改变了原来的州、郡、县3 级行政区划制,实行郡县二级制。陕西当时分为京兆、冯翊、扶风、北地、上郡、延安、雕阴等郡。唐初对郡县制加以改革,全国共设10 个道,后改为15 个道,道管辖若干州郡。现在的关中、陕北当时属关内道,陕南属山南道。宋代改道为路,陕西的大部分地区属于永兴军路,今麟游、周至以西,南至凤县、留坝,另属秦凤路。这两路是由宋初的陕西路划分出来的,因此习惯仍称为陕西路; 今佛坪、镇巴以西属利州路; 今宁陕、石泉以东属京西南路; 今神木、府谷、佳县属河东路; 今榆林、横山、靖边、定边等县为西夏管辖。金仍用路制,设在陕西境内的路有京兆府路和鄜延路。元代的政治中枢为中书省,在各地的分设机构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陕西行省的辖地包括今天陕西全境及甘肃兰州以东和内蒙古伊克昭盟中部以南各地。明代在元行省的基础上,除北京、南京外,在全国设置13 个承宣布政使司,陕西承宣布政使司管辖地区包括今陕西全境、甘肃嘉峪关以东各地、宁夏和内蒙古伊克昭盟的大部、青海湖以东地区。清代废止承宣布政使司的称呼,仍称行省或省。陕西管辖范围除现在的陕西地域外,还管辖今甘肃、宁夏和青海的东部[2]。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