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唐代山水田园诗背后的城市意象

唐代山水田园诗背后的城市意象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唐代山水田园诗作为诗人们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情感表述,不仅反映了作者的政治主张和价值追求,而且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工设计的场所与自然空间及乡村的非设计空间三者的联系,从山水田园诗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成长环境、成长历程对其影响以及诗人对城市生活的态度。
【关键词】山水田园诗; 城市意象; 唐代; 城市; 乡村; 王维; 韦应物
引言:

【引言】山水田园诗自魏晋南北朝兴起,作者历代不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俨然一大宗派,诗写山水,情寄山水,已成为对山水诗进行全面审美观照的体验。从山水诗的发展历程来看,魏晋南北朝时的山水诗写作与盛唐时期有着完全不同的生命感悟。魏晋时期的山水诗人出身于高门士族,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日常生活以城市为中心,逐渐形成个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在盛行谈玄说理的风气下,他们的山水观照是试图以自然之心、自然之眼寻找玄理之门径,是借山水实现“目击道存”的一种表达方式。盛唐时期的山水诗人则不同。当时以科举考试为选官制度的体制,为中下层庶族提供了走上政治舞台,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很多耕读传家的人自乡村或小镇走进了大城市,耕读所在地的自然山水是他们成长期间最深刻的记忆,进入城市,特别是长安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环境中,一切都是新奇的。由于这种新奇与自身的深刻记忆存在着极大的不和谐,因此,无论他们在城市的生活是得意还是失意,总会有淡淡的“乡愁”浮上心头。无论是李山甫的“年年今日谁相问,独卧长安泣岁华”,还是常建的“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或者李商隐的“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都一次次道出了长安带给他们的思乡之情。山水与田园对他们有着特殊的意义,远不止是终南捷径或富裕生活给予的游山玩水乐趣。从此角度入手,再看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诗人之作品,会发现乡村生活记忆与现实城市生活的矛盾构成的张力,使得山水田园诗并非一片纯洁明浄,相反倒是留下了试图挣扎和摆脱城市印象的痕迹。历史上真正的隐士,特别是与城市完全绝缘的隐士,要写出感人至深的山水田园诗恐怕还是有难度的: 第一,所谓“感人至深”的受众来自于城市文明的接受者,没有城市文明的熏陶和洗礼,没有城市生活的对照,山水田园生活的恬然自安、孤冥静寂、悠然淡泊的美是无从欣赏的,缺少城市经验的人找不到内在张力的理解方式; 第二,无论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还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都绝不是纯粹的景致描写,它所带有的独特韵味是一种对城市的反抗,有一种静寂的弹性,是自身对城市环境不兼容的自述。

作者:
侯长生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