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体制危机与政治骚乱: “阿拉伯之春”下的伊朗政治发展

体制危机与政治骚乱: “阿拉伯之春”下的伊朗政治发展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伊朗国内政治骚乱的爆发是民众对政治经济改革失望的一种表现。它经历了很长时间的酝酿过程,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其中包括伊朗伊斯兰政权一直以来面临的合法性危机、后霍梅尼时代务实改革释放出的社会推动力量等。总体来看,伊朗伊斯兰政权对国内局势仍有一定的掌控能力,权力体系尚具有一定的稳固性,但国内政治暗流涌动,新的政治不稳定因素正在酝酿之中。伊朗对中东地区格局变化有所期待的同时,中东地区的政治动荡又为伊朗的周边环境带来不确定因素。
【关键词】伊朗; 政治骚乱; 体制危机; 阿拉伯之春
引言:

【引言】2011 年初,源自突尼斯的一场政治骚乱蔓延到了整个西亚、北非地区,突尼斯、埃及、利比亚政府的倒台,似乎并没有阻止“阿拉伯之春”的延续,一场席卷整个中东地区的政治变革在所难免。关于这场变革的性质,外界更多地将其定性为阿拉伯性,伊朗则强调其伊斯兰特性,认为它是伊斯兰革命的创立者大阿亚图拉霍梅尼( Khomeini) 的价值观对阿拉伯国家影响的表现。2011 年9 月,伊朗在德黑兰召开了首届世界伊斯兰觉醒大会( Islamic Awakening Conference) ,约80 个国家的政治家、学者和媒体人士参加了大会,讨论当前在阿拉伯世界发生的政治危机。最高领袖哈梅内伊( Khamenei) 呼吁,该地区国家应致力于伊斯兰团结,警惕西方国家控制的阴谋。他认为,革命最终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伊斯兰国家,一个建立在宗教、道义和科学基础上的新的伊斯兰文明[1]。事实上,伊朗国内的反政府活动继2009 年总统选举以来一直持续不断,2009 年底大阿亚图拉蒙塔( Montazeri) 则里的去世将伊朗反政府活动推向新高潮,并在2011 年表现出持续性特征,这在某种程度上与“阿拉伯之春”在时间上具有一致性。与此同时,伊朗核问题深陷僵局,制裁不断。2010 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制裁伊朗的1929 号决议。2012 年1 月23 日,在美国的压力下,欧盟通过了伊朗石油禁运令,宣布不再与伊朗签署新的石油合同,冻结伊朗中央银行在欧盟境内的资产。10 月15 日,欧盟对伊朗再次进行制裁,禁止进口伊朗天然气,禁止欧盟成员国向伊朗出口海军设备和造船技术等。内忧外患下的伊朗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伊朗政治体制本身存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将对伊朗未来的政治发展与中东地区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作者:
蒋真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